苏宁金融研究院|大银行的APP,正在变成瑞士军刀!



苏宁金融研究院|大银行的APP,正在变成瑞士军刀!
本文插图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苏宁金融研究院(ID:SIF-2015)原创 , 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
很多男生都有一把瑞士军刀 , 买的时候 , 总想着有这一把就够了 , 牙签、剪刀、平口刀、开瓶器、螺丝刀、镊子、钥匙扣 , 应有尽有 。 可需要剪刀的时候 , 我们会找真正的剪刀 。
从用户运营的角度看 , 瑞士军刀属于典型的大杂烩式APP:下载量很高、使用率很低 , 既没有颠覆剪刀 , 也没有颠覆镊子 。
很多大银行 , 正在把自家的APP打造成这样的瑞士军刀:功能越来越丰富 , 用户却从来不用;注册用户数屡创新高 , 月活用户一直在低谷 。
瑞士军刀
这两年 , APP建设讲究一站式、讲究生态布局 , 尤其以支付宝为代表 , 早在2015年就定位于生活服务平台 , 开启了广连场景之路 。
晚几年起步的大中型银行 , 也纷纷走上一站式生态之路 , 辛辛苦苦建场景 , 却收效甚微 。 有人说错失了先发优势 , 不尽然 , 应该是方向出了问题 。
一站式平台 , 走的是融合之路 , 融合不同的场景 , 满足用户各类需求 。 但融合战略 , 未必是对的 。
如果融合一切是正确的战略 , 那微信应该能融合一切 , 为何人们还会去抖音、快手看短视频 , 会去天猫、苏宁购物呢?
当然 , 如果说融合战略是错的 , 又无法解释互联网巨头们似乎毫无边界的扩张 , 还一个个建立起了庞大的生态家族 。
显然 , 融合战略 , 非真理也非谬误 , 要讲究前提条件 。
瑞士军刀式的融合战略走不通 , 究其原因 , 缺乏差异化亮点 。 要走融合之路 , 总要有个核心 , 就像支付宝的支付、微信的社交、美团的外卖、头条的资讯、苏宁的零售 , 或者像超市里的生鲜、商场中的潮牌店 , 人们为拳头产品而来 , 顺便消费其他品类 。
银行APP的问题 , 恰恰在于缺乏这样一个拳头功能 , 功能虽多 , 哪个拎出来都不强 , 就像瑞士军刀 , 剪刀比不过剪刀、镊子比不过镊子 , 用户虽然会买下来备用 , 一年也未必用一次 。
瑞士军刀 , 只要卖出去就行;可银行APP , 若用户只下载不使用 , 就一点意义也没有 。
“支付”是个陷阱
银行APP , 必须要找到一个核心 。 注意 , 是寻找 , 不是创造 。
去哪里找呢?去用户心里找 , “在用户的心智中做到与众不同” 。
根据定位理论 , 占领用户心智只有两招 , 要么把握品类分化机遇 , 把品牌打造为新品类的代名词 , 如支付宝之于第三方支付 , 很多用户已经把支付宝等同于第三方支付;要么只能“调动用户心智中已有的认知 , 重新连接已经存在的联系” 。 后者 , 要困难很多 。
就金融APP而言 , 云闪付还有希望开创一个新品类 , 既不同于银行 , 也不同于第三方支付;所有的银行APP , 只能在“银行”这个大品类中找机会 。
很多银行的APP运营思路 , 却是拼命地打造支付功能 , 意图把自己塑造成第N个支付宝 , 怎么可能成功呢?
用户的心智模型中 , 想到支付 , 就只想到微信、支付宝 , 银行APP花再多钱补贴 , 也不可能扭转用户认知 。
定位理论中有个“二元法则” , 认为用户心智中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两个品牌的空间 。 第三个品牌要想成功逆袭 , 非常困难 。
就好比在用户眼里 , 可乐就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 , 非常可乐花再多钱打广告 , 甚至打民族牌 , 也不可能逆袭 。
所以 , 若做不到第一第二 , 最好开辟新的品类 。
如瑞幸咖啡 , 抛开财务造假不谈 , 其成功就在于开创了新的咖啡品类 , 定位于外卖咖啡 , 与星巴克、Costa的“第三空间”(非家非办公的第三空间)概念进行了区隔 。
对银行APP而言 , 虽然支付是高频功能 , 但支付品类名花有主 , 纠结于“支付”定位无济于事 , 最应该做的是回归“银行”定位 。 在银行这个大品类中 , 寻找新的机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