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焦DeepFocus|金棕榈导演和国民女神,谁才是这出戏真正的主角?( 二 )
本文插图
主持人:
张无慢老师可以具体说说法语电影中渗透日本电影风格吗?我也是这样感觉 , 特别吸引人 。
彭若愚:
咖啡杯配味增汤嘛 , 豆瓣上看到的一个趣评(不良生) 。
主持人:
肥内老师能否就是枝裕和的水平展开阐述下 。 今天三刷的我也注意到这片场面调度上跟他以往作品有很大不同 , 不仅仅是因为摄影师更换的关系 , 似乎还有他想捕捉人物更投入的激情在里面 。 这点我说不太明白 , 就很是枝裕和少有看到那种投入 。
肥內:
我觉得这部片可能向观众提出两个挑战:一:是否要放在一个「极端」作者论的脉络去思考片中有还是没有是枝的东西;二:是否在移植东方情怀时 , 需要完全装入西方的文化容器中 。 而在我看来 , 他有折衷 , 但融合得可以说相当特殊 , 不能说均衡 , 但是 , 也许如人们所言 , 日本元素进入法国产生不适 。 可问题是 , 什么是纯法国?什么又是纯日本?
要是从作者论角度来看 , 当然有一点麻烦的是:是枝似乎有明显的两面性 。 一面是饱含黑暗的 , 或潜藏但又外露的黑暗 。 一面是甜腻的 。
本来我们以为来到《比海更深》时 , 是枝也许已经走到了他的「美学沉积线」(用巴赞的说法) , 可是《第三次嫌疑犯》跟《小偷家族》好像又向观众打脸 。
本文插图
当我们读他那本《拍电影时我在思考什么》时 , 可以看见 , 这本作为《比海更深》的「周边」商品 , 里头主要聚焦在2016年的这部作品;但同时也已经预告要拍一部关于法庭的电影 。 因此 , 他当时确实已经在构思《嫌疑犯》 。
再加上2013年因为《如父如子》访问是枝时 , 他也说过 , 他其实没有一个明显脉络 。 大家也都知道 , 《步履不停》的构思甚至早于《距离》 。
于是 , 从我身边一些例子显示 , 兼容他两面性的影迷通常多是中庸的:不是很激进的铁粉 。 另一种则是站队 , 选择其中一面 。 我承认我属于喜欢「甜腻」一面的是枝 。
彭若愚:
我觉得他的电影以家庭情节剧和社会问题片这两类为主吧 , 虽然偶尔两者会有交合与汇流 。 我应该是肥内老师口中的“中庸系”了 。
张无慢:
说实话我按照个人习惯 , 在看影片之前尽量地把“是枝裕和拍摄的法语电影”这一点悬搁掉(当然完全做到是不可能的) , 但就算如此还是感觉到了很清晰的导演的风格 。 所以确实花了一些时间思考这个问题 。 当然结尾的那个镜头是一个很好辨认的点 , 但我觉得那个镜头反映出一些更隐蔽的东西 , 比如影像和思维的逻辑 。
虽然法语电影本来也是很注重一种日常性的建构、也很习惯于见微知著的切入方式 , 但是在这部法语电影当中 , 不再是说着日语的人物的冷静 , 这些“没有任何水土不服”的法国人物的故事恰恰让创作者的那种冷静浮现出来 。
本文插图
肥內:
但无论如何 , 我们可以简单说:是枝也许在这两面中要处理的东西不太一样 。 但有一个近年来一直在开发的方向是确定的:「家庭」是他的主题没错 , 但他的「命题」在修正 , 但有一个困惑是 , 他修正命题时往往根据题材呈现出来的;然而 , 到底是他在摸索命题的过程中产生了题材 , 或 , 题材带他转向不同的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