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如何将思政之盐 融入课程大餐( 二 )


在佳木斯大学校长孟上九看来 , “贯彻‘四个相统一’ , 要处理好‘食材’与‘食盐’的关系 。 ‘食材’与‘食盐’如同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 。 食材视之有形、食盐品之有味 。 课程思政追求的境界是‘吃盐不见盐’ 。 专业课教师如同‘大厨’ , 要拿捏好‘火候、口味’ , 烹制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餐’ , 以专业课程之体载思政育人之魂 。 ”
抓好主力军、主战场和主渠道
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 , 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 , 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 。 多年的调查表明 , 80%的大学生认为 , 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 。 吴岩表示 , 4个80%是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这一重大命题的现实依据 。 其中前3个80%也构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 , 就是要紧紧抓住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 , 深入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 。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 教师是关键 , 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 决定着课程思政建设能否取得实效 。 《纲要》提出 , 要注重能力提升、注重合作交流、注重示范引领、注重资源共享、注重理论研究 , 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 , 找准育人角度 , 提升育人能力 , 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
近年来 , 各地各高校也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 开展积极探索 。 如天津市2019年组织了全市首场课程思政网上集体备课 , 集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法途径;江西省试点双师同堂 , 部分高校试点推进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同堂授课、指导实践教学;武汉大学“六院士同上一门课” , 面向本科新生开设“测绘学概论”专业基础课;北京理工大学推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能力提升系列午餐工作坊 , 将“课程思政”作为每一位专家分享的必选内容;山东省成立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 统筹负责省内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工作 , 建设专门网站 , 定期推送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
【大学如何将思政之盐 融入课程大餐】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 , 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依托 。 明确教学内容重点、科学设计教学体系、分类推进课程思政 , 《纲要》要求 , 各地各高校在实践中要抓住这些课程建设“主战场”的重要抓手 。
东北师范大学《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将“师德规范”“家国情怀”等育人指标置于毕业要求之首 , 并严格各门课程对其支撑关系及权重 , 确保课程育人落实落细;华北电力大学2019年启动了“一院系一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计划;大庆师范学院以大庆铁人精神为课程育人特色 , 将“培养具有铁人精神特质的师范教育和石油石化行业人才”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南京大学李向东教授在“宇宙简史”课程教学中 , 将哲学和天文学紧密融合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济大学“科学、文化与海洋”课程由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领衔打造 , 凝练“海洋强国”文化 , 塑造学生科学文化精神;南京农业大学在以“尚茶”“农业栽培学”等为代表的课程中 , 将“家国情怀、法治精神、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素养”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与中华文明”课程 , 升华对中医药的认识 , 提振了中医文化自信 。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 , 一方面要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 , 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 , 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 。 正如湖南大学副校长李树涛所言:“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 , 但这些思政资源不是直接显露在课程内容之中 , 而是蕴含在各个知识点的背后 , 隐含在科学理论的深处 , 需要教师主动去发掘、加工和利用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