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大小姐|对《82年生的金智英》的哲学思考,关于生活意义的3点启示( 三 )


对明白人 , 生活是公平的 , 因为他们懂得 , 生活里没有绝对的悲与绝对的喜 , 惊与喜总是相伴而至 。 对糊涂人而言 , 生活又是不公的 , 因为他们总因生活里的悲伤 , 而闷闷不乐 , 却习惯于把生活的喜悦 , 归于平常 。 福祸双至的人生里 , 懂得居安思危、透过福祸的表象 , 而看其本质者 , 才是人生赢家 。
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 除了需要具备强大的反思能力 , 还须有实践能力 。 既需要了解自己的目标 , 又能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 让心与身始终走在一处 。

桃大小姐|对《82年生的金智英》的哲学思考,关于生活意义的3点启示
本文插图

生活是各种关系相互缠绕
亚里士多德认为 , 自我是社会性的 , 他说:“从本质上来讲 , 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任何一个不能过公共生活的人或者自给自足到无须过公共生活的人都不是社会的成员 , 这意味着他要么是一头野兽 , 要么是一个神 。 ”
金智英的生活里 , 便充斥着各种社会关系 , 父母、奶奶、姐姐、弟弟、老师、同学、丈夫、公婆、同事、女儿、小姑子 。 而她所有的谨慎、小心、妥协、不甘、成就、欣喜皆来自于他们 , 因关系而产生互动 , 因互动而引发结果 , 而结果有时好、有时坏 。
全书平淡如水的描述中 , 我们最强烈的感受莫过于 , 金智英在一切关系里 , 几乎都是没有自我的 。
而哲学对于自我在社会中的关系有两种解释 。 一种是“我们与他们”的关系 , 即以自我为基础 , 把关系里的其他人 , 都当成是与自己有竞争关系或对立的 。 一种是“我们与我们”的关系 , 即以相互认同为基础看差异 , 求同存异 。
金智英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属于前者 。 奶奶爸爸把她看成是弟弟的竞争者 , 爸爸对她没有认同 , 生气的时候只会丢给女儿一句:“我看你就等着嫁人吧 。 ”
怀孕后 , 在辞职问题上 , 与丈夫发生争执时 , 她即使表态:“我绝对不是因为你叫我出去赚钱 , 才去上班的 , 是我自己喜欢 , 觉得有意思 , 不论是工作还是赚钱都是 。 ”也改变不了丈夫的决定 。 因为本来他们之间的立场就是相悖的 。
而产生这种对立生活关系的本质原因 , 是“无爱” ,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 爱的始终是自己 , 或自己心中所谓的观念 。 而没有自我的人 , 像金智英 , 她的爱早就被所有的“安排”所掩盖 。
亚里士多德认为:“情感对良好生活是本质性的 , 因为良好生活意味着 , 在特定情况下有适当的情感 。 ”

桃大小姐|对《82年生的金智英》的哲学思考,关于生活意义的3点启示
本文插图

因此 , 在“无爱”下生活的一群人 , 生活的本来面目都不会太好 。
而将生活的关系由“无爱”变成“有爱” , 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与他们”的对立关系 , 把“我们与他们”变成“我们与我们” , 将对立转化为合作 , 以合作、包容为基础 , 求同存异 。
而“金智英们”不是不能改变、不能抗争 , 只是自己不愿改变、不愿抗争 。 否则与金智英一起长大的姐姐 , 为什么敢对父母的不公要求 , 说“不”?学校的大姐头为什么敢去抓暴露狂?金智英的组长为什么敢为了帮助女同事争取福利而取消了不必要的员工聚餐、研讨会等 , 还为员工申请育婴假的权利?
由此可见 , 能否改变的决定因素在于自己 。 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出发 , 这种自我改变 , 分三个阶段:
1、打破刻板印象、认清自我价值:认同自我价值 , 我的存在即是价值 。 打破只有事业、财富才能带来自我价值的刻板印象 。
我是全职妈妈 , 我暂时不能上班赚钱 , 但是我存在所带来的价值是 , 陪伴孩子成长、为另一半解除家庭的后顾之忧 , 而我也因陪伴孩子 , 而从孩子身上得到启发与感悟 , 进而获得成长 。 为家庭所做的一切保障 , 初衷是为了家庭的幸福和谐 , 而在争取幸福的路上 , 我也因此而收获幸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