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检察|最高法:理解和适用《新民诉证据司法解释》的8个法律要点( 四 )


限制自认或附条件自认在2001年《民事证据规定》中没有涉及 , 但在审判实践中这种情形大量存在 , 不同法院、不同审判人员对限制自认或附条件自认的认识不统一 , 影响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的效果 , 有作出规定的必要 。 《修改决定》没有参照德国民事诉讼法上有关限制自认亦构成自认、由作出自认的当事人对所附的限制条件举证证明的观点 , 而是采纳了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的立场 , 由法官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审酌情形判断是否构成自认 。
申言之 , 对于单纯的承认部分事实而否认其他事实的情形 , 即不附加条件的部分自认 , 应当认定承认部分事实的行为构成自认 , 否认的部分不构成自认 。
对于附加条件的自认 , 则应当考查所附加的条件与承认的事实是否不可分割 。 如果当事人承认对方当事人陈述的不利于己事实的同时 , 又附加了独立的攻击或防御方法以否定对方当事人的主张 , 则应当将承认事实与附加事实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 。 若将两个事实割裂开 , 截取对当事人不利的部分认定为自认 , 因该部分自认并不能反映当事人全部意思表示 , 很可能由于断章取义而导致不公平的结果 。 如果一方当事人在承认对方当事人陈述的不利于己事实的同时 , 又以与对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不具有法律上关联性的另一事实进行独立的攻击或防御 , 由于两项事实分别表达各自独立的内容 , 具有可分割性 , 当事人对于己不利事实的承认构成自认 。
我们认为 , 根据当事人对于自认附加限制或者条件的具体内容 , 结合案件审理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 更符合审判实践的需要 。
4. 修改了撤销自认的条件
根据2001年《民事证据规定》 , 在两种情形下当事人于法庭辩论终结前可以撤销自认:一是经对方当事人同意;二是有充分证据证明其承认行为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且与事实不符 。 这一规定 , 特别是第二种情形的规定对于撤销自认设定了比较严格的条件 。 我们认为 , 基于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的情况下作出的自认 , 属于违背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的情形 , 应当允许当事人撤销自认 。
因此 , 《修改决定》对2001年《民事证据规定》第8条关于撤销自认的规定进行重新整理 , 对第二种情形进行修改 , 不再要求作出自认的当事人证明自认内容与事实不符 , 只要自认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下作出的 , 即可以撤销自认 , 实质上放宽了撤销自认的条件 。 这一观点与我国台湾地区关于撤销自认的事由不考虑当事人作出自认的主观状态而关注自认的事实与真实的事实是否相符的规定 , 存在明显不同 。
(二)关于免证事实
《民诉法解释》第93条对2001年《民事证据规定》第9条免证事实的规定作出了修改 , 而《修改决定》对《民诉法解释》第 93 条的内容作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对于“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的反证标准进行修改 。
关于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能否作为免证事实问题 , 在修改 2001 年《民事证据规定》的过程中存在很大争议 。
反对将其作为免证事实的观点认为:第一 , 人民法院的裁判受仲裁庭认定的事实约束 , 没有理论依据 , 也违背自由心证原则;第二 , 仲裁庭对事实认定并不需要遵循严格的证据规则 , 在认定事实上有很大的自由和空间 , 其事实认定可靠性不足;第三 , 仲裁庭对事实的认定不受法院生效裁判拘束 , 人民法院裁判反受仲裁庭约束 , 逻辑上不成立;第四 , 在审判实践中 , 当事人通过仲裁程序确认有关事实后 , 再利用“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免除当事人举证责任的规定进行关联诉讼 , 给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带来很大困扰 。 因此 , 仲裁机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不宜作为免证事实保留 。
支持其作为免证事实的观点认为 , 仲裁作为当事人协议选择的争议解决方式 , 对于及时解决纠纷、减少诉讼案件具有积极意义;将仲裁裁决确认的事实从免证事实中删除 , 不利于仲裁的发展 , 与国家积极倡导的大力支持仲裁发展的政策相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