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天浩|“内容”模式会替代“叫卖”模式吗?,微博入场直播电商( 二 )


平台支持力度一“撤” , 人气就会下滑的主播不止罗永浩一个 , 面对不确定性 , 选择“捞钱”也许是最稳妥的方式 。
2、不赚钱的企业;每次明星或主播在直播间里卖货 , 就有媒体统计他们赚了多少钱 , 大多数主播只要卖货一个亿 , 收入就能达到2千万甚至更多 。 羡慕完主播们的赚钱能力 , 也要想想企业的处境 。 据第一财经报道 , 朴西电商的负责人透露 , (2019)李佳琦“双11”当天的链接费为15万 , 分成比例为20% , 他们和李佳琦合作了5次亏了3次 , 双十一当天更是亏了50万 。
师天浩|“内容”模式会替代“叫卖”模式吗?,微博入场直播电商
文章图片
数据来源:新科
更为尴尬的是 , 为了更好、更快的赚钱 , 主播每场直播推荐的商品数量越来越多 , 以罗永浩为例 , 同样的3个小时 , 首场直播上架的商品只有23款 , 5月15日就达到了41款 。 主播们接的“活”越来越多 , 意味着单个商品曝光的时间越来越短 , 一些小品牌因为给的坑位费少或佣金过低 , 在大主播直播间“露面”的时间甚至连30秒都不足 。
产出抵不过投入 , 过短的商品/品牌曝光时间 , 也难以形成声量和记忆 , 长此以往 , 企业对直播卖货的热度必然会冷却 。
3、趁虚而入的刷单;无论是头部网红 , 还是腰部中小网红 , 都不敢保证稳定的带货能力 。 有品牌商吐槽 , “坑位费10万元+10%佣金 , 最终卖出5.7万元” , 去年年底 , 主持人李湘直播卖貂 , 在报出“5分钟80万”的出场费后 , 商品竟然一件也没卖出去 。
流量+折扣的直播卖货模式 , 在促进交易方面稳定性较差 , 刷单、刷量成了大家的“遮羞布” , 除了某些“不良”的主播在刷 , 一些要面子的企业也无奈的选择这种“自欺欺人”的方式 , 粉饰直播的成绩 。
据“消费Z时代”透露 , 近期某独角兽企业联合某网红主播组织了一场扶贫公益直播 , 帮助销售当地农产品等 , 交易额约为45万 。 但据知情人士透露 , 其真实销售额仅10万元 , 剩余35万是为了“面子工程” , 刷单占比达78% 。
4、不开心的消费者;主播赚得是企业的坑位费和佣金 , 如何快速的把商品卖出去 , 是他们最大的追求 。 如何快速卖货成了首要追求 , 消费者的感受就会被“忽视” 。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 , 37.3%的受访消费者在直播购物中遇到过消费问题 。 受访消费者对于主播是否就是经营者的问题认知较为模糊 , 但对主播夸大和虚假宣传、有不能说明商品特性的链接在直播间售卖等两点问题反馈较多 。
直播卖货正在成为一场流量生意 , 为了让流量产生更高的价值 , “投机”乱象必然会滋生 。 归根结底 , 在叫卖模式下无论是主播还是品牌商 , 都没有想过将其作为一种长期战略进行运营 , 只是站在促销的思维下去做“一锤子买卖” 。
因而 , 导致了多数电商直播类目存在双端诉求错配的问题 。 看起来 , 直播卖货可以很容易的做好短期的销量和声量 , 但双端错配的长期代价 , 是对品牌价值与消费热情的损耗 。 直播电商的根基仍然要回归到内容价值之上 , 赚“快钱”是牺牲了它的未来想象空间 。 如今的直播电商 , 看起来红红火火 , 可危机已经埋下来 。
一切源于踢走了“内容”?
在招商证券《新零售研究之直播电商报告》的开头摘要中 , 有这么一句话非常值得深思:“直播作为提升电商人货场效率匹配的方式之一 , 若能在保证同样GMV增长下带来效率上的改善 , 即渠道费用低于原有渠道 , 则商业模型能跑通 , 否则直播电商为伪命题 。 ”
以效率的视角去审视叫卖模式的直播卖货 , 会发现 , 如果抛开了内容因素 , 直播电商对人货场效率匹配提升 , 并不算优秀 。
电商业态发展至今已经非常繁荣 , 已衍生出包括淘宝直通车、淘宝客、京准通等常见的买量手段 。 主播聚集来人气 , 商家提供折扣商品 , 消费者在直播间里进行消费 , 这种“纯粹”的交易链条 , 和以上几种买量手段是非常相像的 。 然而 , 类似淘宝直通车、京准通等服务 , 只有平台一家收取“佣金” , 而且并不强制品牌商提供折扣商品 , 就单纯卖货的综合效益上是强过直播电商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