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杨真人|穆旦: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地做完( 七 )


1976年10月30日 , 背景是中国正处在一个新变化的关头 , 穆旦仍被视为另类 , 他对历史大事的发生思想反应非常活跃 , 对文艺的前途也很关注 , 但个人生活环境仍未有任何改善 , 也正处在伤病恶化等待住院的焦急之中 , 头天晚上停电 , 这天早晨穆旦看见烛台 , 有感而成一首《停电之夜》16 , 并当即在信中抄给年轻朋友 。 这首诗中描写的那支在风中摇曳不定 , 但是仍然顽强地抵挡着黑暗与许多阵风 , 把室内照得通明的小小的蜡烛 , 多多少少 , 可以看作是穆旦对自己生命和工作历程的隐喻 , 同时在更广泛的层面看 , 它也何尝不可以说是许多像穆旦那样坚持文化创造的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和人格的写照 。 这种精神和人格 , 可以说 , 正是动乱年代无边黑暗中留存着的希望与亮光 。
①本文所引用之穆旦诗作均依据李方编《穆旦诗全集》 , 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 下不一一注明 。 所述穆旦生平据该书附录李方编《穆旦(查良铮)年谱简编》 。
②王佐良:《谈穆旦的诗》 , 引文见《丰富和丰富的痛苦--穆旦逝世20周年纪念文集》第5页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
③穆旦:《致郭保卫的信(二)》 , 引文见曹元勇编《世纪的回响作品卷 蛇的诱惑》第223页 , 珠海出 版社1997年版 。
④参看穆旦《致郭保卫的信(十七)》 , 《蛇的诱惑》第248页 。
⑤梁秉钧:《穆旦与现代的“我”》 , 收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二卷》 , 王晓明主编 , 东方出版中心(上海)1997年版 。
⑥这里所写的“妖女的梦” , 也容易让人联想起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书名的来源--典出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 , 充满着喧哗与骚动 , 却没有任何意义 。 ”
⑦穆旦:《致郭保卫的信(三)》 , 引文见曹元勇编《世纪的回响作品卷 蛇的诱惑》第227页 , 珠海出版社1997年版 。
⑧奥威尔:《文学与极权主义》 , 引文见《世界文化名人文库奥威尔文集》第134页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
⑨西默斯希尼:《测听奥登》 , 见《希尼诗文集》第348页 , 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 。 此处转引自江弱水《中西同步与位移--现代诗人丛论》第137页 ,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
⑩江弱水:《伪奥登风与非中国性:重估穆旦》 , 收入其专著《中西同步与位移--现代诗人论丛》 , 引文见该书第138页 。
11参阅曹元勇编《蛇的诱惑》中穆旦《致郭保卫的信》与周珏良回忆文章《永恒的思念》 。
12刘兆吉:《穆旦其人其诗》 , 引自《丰富和丰富的痛苦》第190页 。
13穆旦:《致郭保卫的信(二)》 , 引文见曹元勇编《世纪的回响作品卷 蛇的诱惑》第224页 , 珠海出版社1997年版 。
14《唐璜》译文评语引自王佐良《论穆旦的诗》 。
15周珏良语 , 转引自李方《穆旦(查良铮)年谱简编》 , 引文见《穆旦诗全集》第402页 。
16参看穆旦《致郭保卫信(十七)》中的文本 , 《蛇的诱惑》第249-250页 。 此诗收入《穆旦诗全集》时题名为《停电之后》 , 与原稿字句略有小异 , 当为作者后来的修改
(原题为《生命最后的智慧之歌:穆旦在一九七六》 , 文:刘志荣 , 转自:燃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