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赤水河“左岸”还有多少机会?( 二 )
不过 , 四川方面正在加快追赶的脚步 。 从产能上 , 郎酒庄园的高级别打造已近收官阶段 , 郎酒将于不久后形成5万吨酱酒产能规模 , 最终形成30万吨的优质酱酒储存能力;茅溪镇酱酒园区的项目建设 , 显然也意在吸引更多外来投资 。
无论是酒企做品牌、打市场 , 还是撬动资本 , 乃至于地方以酱酒为核心 , 带动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 一个核心命题 , 就是将本地域与赤水河之间 , 形成更强的关联性和一体性 。
在这个"硬核"命题面前 , 即便双方表面上的对峙并不明显 , 但一场"不宣之战"终究在所难免 。
进击的左岸
2020年以来 , 赤水河左岸的密集动作 , 令人十分关注 。
1月1日 , 泸州市委市政府发布的(2020)1号文件 , 便是《泸州市推进白酒产业高质量突破发展若干政策》 。 文件出台次日 , 泸州市即召开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 。
文件显示 , 泸州市政府接下来将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和酒业园区突破发展 , 支持扩大优质产能 。 来自推进大会上的信息则是 , 泸州市要重点打造"赤水河谷酱香型白酒产业带" , 建成"中高档酱香白酒酿造、储藏、生态文旅融合的世界级酱香酒谷" 。
为有效推动赤水河畔的酱酒产业发展 , 泸州市拿出了一系列政策"红包":
对招商引资、新建和盘活闲置的酱香型窖池1500口及以上的名优酒企 , 将享受"一企一策"特遇;
对市内新建200口至400口酱酒窖池的酒企 , 泸州方面将按2000元/口给予补助;
完成400口以上的 , 超过部分按2500元/口给予补助 , 单个企业窖池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300万元 。
提及赤水河左岸的酱酒分布 , 广为人知的是郎酒所在的二郎镇 。 而在新的规划中 , 除二郎镇之外 , 泸州还要再建设三个"世界级优质酱酒产业基地" , 分别是茅溪、太平、永乐 。 在此基础上 , 加快构建以郎酒为引领 , 以川酒集团、仙潭酒业、茅溪酱酒为支撑 , 其他中小酒企为补充的"1+3+N"酱酒新格局 , 打造中国酱香酒谷核心区 。
据估算 , 如果这个产业格局落地 , 赤水河左岸的古蔺一带 , 将新增优质酱酒产能10万吨 , 这意味着古蔺酱酒产能将在现有基础上增长2.67倍 。
回到前面所说的那个"硬核"命题 , 除了基础层面的产能建设 , 对当地酱酒产业发展更具决定性意义的 , 或许还是如何与"赤水河"形成文化、品牌强关联 。
两相对比 , 右岸的产业基础显然更好 , 龙头效应和规模效应更加明显 , 赤水河、贵州、茅台镇、酱酒这几个关键词 , 在商家和消费者心目中 , 已形成一种牢固的价值统一体 。
茅台镇自古便是黔北名镇 , 古有"川盐走贵州 , 秦商聚茅台"之写照 。 清末民初 , 川盐经赤水河船运至茅台镇 , 在此中转 , 当地酱酒也被马帮一道运往外地 , 名声日隆 。
据成书于道光年间的《遵义府志》记载:"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 , 黔省称第一……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 , 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 。
建国以来 , 以茅台酒为带动 , 贵州酱酒产业对赤水河为水脉的生态优势进行了系统、持续的传播 , 早已完成了对消费者认知的有效培育 。
从某种角度说 , 产能差距可以在几年内缩小 , 这种认知优势要想赶上 , 可能要花更长时间 , 以付诸更多思考和行动 。
在文化层面 , 古蔺县提出 , 要立足"生态田园、红色古商、郎酒源地"的总体定位 , 深度挖掘生态、红色、酱酒资源 , 形成郎酒庄园、中国郎特色小镇、永乐酱酒特色小镇等一批优质项目 , 推动酒庄园、酒文化、酒旅游、酒康养的融合发展 。
这些规划与举措 , 能否打动市场 , 特别是能否打动投资者 , 吸引更多资本的力量进入 , 将是接下来对左岸酱酒发展的一个重大考验 。
"天"作之"合"
围绕赤水河的酱酒发展 , 川黔之间固然存在不可避免的竞争关系 , 但事实上 , 双方多年来的关系主基调还是"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