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刀说大佬|航天技术走下神坛,谁是中国的SpaceX?( 三 )


他告诉「牛刀财经」 , 微纳星空与其他民营卫星企业的差异就是 , 除了一些产品的供应链 , 其他都是自主研制开发 。 「包括总体设计、供电的管理 , 总装集成、测试实验都由自己完成 。 」
在商业航天领域 , 目前to B和to G的需求组成了主要的客户群 。 实际上 , 目前商业卫星主要的商业模式是向企业或政府销售相关数据 , 而数据的精度、广度和及时性往往体现了一家公司的技术实力 。
高恩宇透露 , 目前微纳星空的客户群体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以及一些商业公司 , 微纳星空从成立到现在 , 订单签了三亿多元 , 预计2020年微纳星空营收目标在1—1.5亿之间 。
他向「牛刀财经」粗略算了一下 , 微纳星空两年半签了三个亿的合同 , 假如说市场有100倍或者50倍 , 商业的市场大概在100多亿的市场规模 。
同样 , 摆在国内创业者面前的是:与民营商业航天发射鼻祖SpaceX相比 , 国内民营商业火箭仍在设计和实验阶段;与此同时 , 对于民营商业航天公司来说 , 是否能完成商业化 , 找到可验证的商业模式或将成为最后能否胜出的唯一砝码 。
对于未来的形势 , 高恩宇比较乐观 。 相比国外民营商业航天的探索 , 国内航天公司由于时间上起步较晚而存在技术上的制约 。 「随着电子元器件价格不断下降、卫星发射成本不断降低 , 国家正在开放卫星市场 , 卫星制造业会成为新兴的前沿产业 。 」
与此同时 , 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也在频频布局 , 并率先从卫星运营和卫星应用入手 。
对于这些互联网巨头公司来说 , 没有什么比加强廉价网络覆盖、吸引用户、积累数据更重要的了 。 巨头的入局将加速应用场景的创新 , 作为基础性设施的卫星需求更加旺盛 。
要知道 , 美国两大商业航天企业SpaceX和蓝色起源 , 创始人都是互联网领域的大佬 。 面对财大气粗的国内互联网巨头 , 未来到底是竞争还是合作?
在微纳星空CEO高恩宇看来 , 商业航天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 , 未来与互联网的需求能够结合 , 互联网巨头入局具有整合卫星资源的能力 。 「我们是造智能手机的 , 他们是搞APP的 。 」
- END -
牛刀说大佬|航天技术走下神坛,谁是中国的SpaceX?
本文插图

牛刀说大佬|航天技术走下神坛,谁是中国的SpaceX?
本文插图
【牛刀说大佬|航天技术走下神坛,谁是中国的SpaceX?】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