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必楚|贵族势力、怀王之死、设郡立县:聊聊“亡秦必楚”一语成谶的根源( 三 )


作为秦国重要的制式装备 , 弩这种兵器的使用频率往往与战争烈度呈正相关 , 而在楚地 , 之所以要设立林立的武库 , 所要防备的 , 自然是当地屡禁不止的叛乱 。 这也能从里耶秦简里“今新黔首实不安辑”等说法看出端倪 。

秦必楚|贵族势力、怀王之死、设郡立县:聊聊“亡秦必楚”一语成谶的根源
本文插图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所谓的“天子气” , 其实是秦始皇基于现实考量下 , 对于楚地的担忧与忌惮 。 那么 , 为什么偏偏会是楚国旧地 , 成了覆灭秦国时最先发难的地区 , 以至于最终成就了楚南公“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谶语?二、“亡秦必楚”的原因分析
1、灭楚之际难以根除的楚国贵族势力 , 得以保存自己的力量:
在文章开头 , 我们曾经提到“楚虽三户 , 亡秦必楚”中 , 所谓“三户”并非指“三户人家” , 而是楚国的三支氏族(昭氏、屈氏、景氏) 。
事实上 , 这样的说法同样有着不小的争议 , 有人认为所谓的“三户”同样不必特指固定的楚地贵族分支 , 而是泛指以昭氏、屈氏、景氏为首的贵族势力 。
这样的说法可能更加准确一些 , 因为从后来的事态发展来看 , 真正领导楚国复仇亡秦的 , 并不是昭氏、屈氏、景氏三者之一 , 而是项羽所代表的项氏 。

秦必楚|贵族势力、怀王之死、设郡立县:聊聊“亡秦必楚”一语成谶的根源
本文插图

出身屈氏一族的三闾大夫屈原
就像以耕战立国 , 有别于山东六国的秦国一样 , 楚国的制度之于五国同样有着不小的差别 。 战国七雄中 , 除楚国外 , 齐、燕、韩、赵、魏都实行的是更加官僚化的官员体系 。 值得注意的是 , 这种“官僚化”并非贬义 , 而是指这些国家的官员一般只拥有不世袭的官职 。 相比之下 , 楚国的官员却沿袭春秋时代世卿世禄制的惯例 , 以王室宗族或者贵族充任 。
从制度的发展角度来看 , 官僚化的官员体系 , 是君主集权道路上的重要环节 。 相比之下 , 贵族世卿世禄、无功授爵的政治特权 , 无疑会挤占原本就逐渐固化的上升之阶 。
在吴起变法之际 , 正是由于楚国传统贵族阶级的阻碍 , 致使其“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 绝灭百吏之禄秩”的变法最终宣告失败 。 以我们最为熟悉的屈原为例 , 他虽是楚国当时最锐意进取的改革派 , 但事实上 , 他早年间之所能掌“三闾大夫”之职 , 也与屈姓“出自芈姓”的出身有关 。
然而 , 有些令人感慨的是 , 这些在变法过程中成为楚国难以崛起之桎梏的楚国贵族 , 却在秦末成为了为楚国复仇的力量之源 。

秦必楚|贵族势力、怀王之死、设郡立县:聊聊“亡秦必楚”一语成谶的根源
本文插图

吴起变法
楚国的覆灭 , 并不突然 , 事实上由于楚国雄踞东南的体量 , 它的倾覆也并不是一朝一夕 。 因此 , 楚国贵族势力得以留有余力逐渐撤出被秦人掌控的地区 。 而等到秦人吞并四海 , 远在秦朝统治边际地带的楚国贵族 , 却凭借着势大根深的底蕴 , 保存了自己的力量 。
2、“怀王入秦不反” , 秦楚仇怨永恒的旗帜:
上文提到 , 在秦始皇东巡期间 , 其最主要的政治活动是设立石碑石刻 , 以记载功勋、表达和解之意 , 而事实上 , 除此以外 , 东巡期间的另一项政治任务则是宣传秦国覆灭六国的“正义性” 。
比如在《峄山刻石》中 , 秦人将秦国的吞并战争描述为“讨伐乱逆 , 威动四极” , 而《会稽刻石》中 , 更是直接将六国的覆灭视为对方“不义”之后的报应:“六王专倍 , 贪戾毝猛......阴通间使 ,以事合从 ,行为辟方 。 内饰诈谋 , 外来侵边 , 遂起祸殃 。

秦必楚|贵族势力、怀王之死、设郡立县:聊聊“亡秦必楚”一语成谶的根源
本文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