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复活背后:写字楼、商铺日趋衰败,6亿人月入1000

01 我们记忆中的地摊、夜市 , 要回来了5月27日 , 文明办宣布: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 , 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 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昨天 , 多家媒体开始集中报道地摊经济 。地摊复活背后:写字楼、商铺日趋衰败,6亿人月入1000
28日下午 , 高层答采访人员问时提到:我们西部有个城市 , 按照当地的规范 , 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 , 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 。最近几年 , 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 , 一个个新一线城市脱颖而出 , 商业机构的排名一个接一个 , 城市框架越拉越大 , 卖地动不动就是几千个亿 , 高楼林立的背后 , 是地摊、夜市经济的萎缩 。每天起大早买菜的路边早市 , 没了 。公司楼下摆摊的鸡蛋灌饼、煎饼果子 , 也不见了 。卖廉价包包的、贴手机膜的、10块1大包的袜子、30块钱一件的短袖衬衫、各种花式手机壳、千奇百怪的玩具、卖卤菜的、卖雪花酪烤鱿鱼麻辣烫的、烧饼夹一切的 。。。。几年功夫 , 全都没了 。凡事有利有弊 , 地摊消失后 , 马路一片开阔 , 城市确实干净了不少 , 最近看新闻上说 , 在西安 , 一平方米灰尘超过5克 , 环卫工就会罚款 。但是 , 车水马龙的背后 , 烟火气也没了 。02 地摊消失后 , 购买力并未进入商场和店铺经济观察报今天报道说 , 根据赢商大数据系统监测 , 北京39个购物中心的9671家店铺 , 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关店总量为1570家 , 总关店率为16% , 其中城市核心商圈购物中心的关店率为11% 。用三个词来总结 , 就是:3月在观望 , 4月在调整 , 5月就撑不下去了 。一位老板感慨 , 之前大部分顾客不太在意价格 , 单价30块钱左右的小食 , 可以买个两三份、三四份 。疫情过后 , 原来那批不在乎花钱的中产阶层 , 似乎一夜之间消失了 , 就连年轻人点餐都开始谨慎起来 。这些话只是主观感受 , 消费萎缩却是冷冰冰的事实 。4月份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178亿元 , 同比下降7.5% 。其中餐饮收入2307亿元 , 下降31.1%;商品零售25871亿元 , 下降4.6% 。4月份全国的复工复产已经进入正常节奏 , 报复性消费却迟迟没有出现 。中信证券报告说 , 前4个月 , 居民存款累计增加了5.6万亿 , 而同期企业存款仅仅增长了3亿元 。而根据央行的数据 , 同期企业贷款共投放6.9万亿 , 居民贷款共投放1.8万亿 。地摊复活背后:写字楼、商铺日趋衰败,6亿人月入1000
存款高增 , 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收入前景不明确 , 大家都不敢花钱了 。手里攥着钱都不花 , 消费券又能有多大用处?中泰证券徐驰前段时间发了一个报告 , 研究消费券的拉动作用 , 把95后—00后跟日本1990年代后期的“年轻世代”做了对比 。在1999年3月 , 日本为了刺激消费 , 发放了不少“地域振兴券” 。消费券的刺激下 , 只有家庭半耐用品消费支出增加 30%(所谓的半耐用品包括:服装 , 体育用品 , 电子游戏 , 电脑硬件软件 , 书籍) , 而对服务消费及耐用品消费没有明显提振效果 。与我们的“世代消费”做对比 , 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断崖式下滑 , 但网上商品及服务同比增速仅下降至-3% 。地摊复活背后:写字楼、商铺日趋衰败,6亿人月入1000
也就是说 , 今年只有线上美妆、3C与小家电、虚拟商品、KOL网红直播带货表现较强 , 人们期待的线下报复性消费并没有出现 。03 过剩的商业地产一边是居民购买力随着地摊的消失而消失 , 大多涌到了线上 。另一边 , 无人问津的商铺、写字楼 , 却在加速扩张 。对各个城市来说 , 卖住宅用地能够增收 , 卖商服用地是为了产业升级 。毕竟 , 谁都想自己的城市能出现多个超高层地标 , 所谓的“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催化下 , 建CBD、科技园、规划大型商圈 , 是一件颇有面子的事 。过去十年 , 一线城市年均供应写字楼面积达到250万平方米左右 。2015年到2017年 , 京沪深甲级写字楼市场明显放量 , 3年新增供应规模 , 相当于2012-2014年的2.4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