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子说财经|10 亿美元现金,它却宣布破产了,手握( 二 )


02
在赫兹102年的历史中 , 频繁易手是它成长的催化剂 , 也是令它深陷危机的重要原因 。
1923年 , 约翰·赫兹买下「租一辆车有限公司」 , 将其改名为「赫兹」 , 仅仅经营3年后 , 约翰·赫兹就套现离场 , 把公司卖给了通用汽车 。 通用汽车非常重视租车行业 , 指派许多高管进入赫兹 , 新品汽车往往也最先进入赫兹的车队 。
1953年 , 眼看赫兹公司发展得越来越好 , 约翰·赫兹回来了 , 他买回公司 , 几番包装 , 赫兹便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了 。 借着上市融资来的钱 , 赫兹继续扩张 , 买下一个卡车公司 , 又买了许多崭新的乘用车 , 把业务扩展到南美 , 整个一副跨国企业的派头 。 谁知就在1967年 , 约翰·赫兹把赫兹公司卖给了美国无线电公司 , 再次套现 。
随后 , 赫兹公司做出OJ·辛普森的广告 , 在机场租车领域彻底站稳脚跟 。 美国发达的支线航空业非常发达 , 机场租车的利润最高可以达到城市租车的3倍 , 赫兹公司成了名副其实的「现金奶牛」 。 为了得到更多利润 , 每一任新东家都支持赫兹不断扩大规模 , 却对产生的巨额债务视若无睹 。
按照行业惯例 , 想吸引顾客 , 赫兹就得源源不断购进新车 , 为了增强影响力 , 赫兹还频繁和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厂商开发独家联名款汽车 , 这些车在赫兹服役一年后 , 会以非常好的状态进入二手车市场折现 , 来年以此作为抵押 , 继续购买新车 。
小林子说财经|10 亿美元现金,它却宣布破产了,手握
文章图片
赫兹为纪念成立100周年 , 推出的限量版Corvette
因此 , 在美国汽车工业饱和、增长放缓 , 甚至出现铁锈带之后 , 租车公司仍然是汽车制造商的至关重要的大客户 , 美国每年出产的新车 , 至少有10%被租车公司直接买走 , 补充车队 。
这样一来 , 租车公司就成了天然的「重资产」运营公司 , 一边面对着数以千万计的顾客 , 另一边也要供养着几十万辆车 , 公司做得越好 , 车队规模越大 , 背后的债务规模也就越大 。
2005年 , 赫兹成长为美国首屈一指的租车公司 , 为当时的大股东福特创造了整体税前利润的10% , 同时也是通用、克莱斯勒等企业的心头宝 。 即便如此 , 赫兹还是躲不开被卖掉的命运 。
所有权频繁易手 , 一方面让赫兹得到更多资源 , 跻身行业前列 , 另一方面 , 也带给赫兹巨大的盈利压力 。 每每易手 , 管理层就会因为新东家的要求调整经营目标 , 于是 , 赫兹的业务范围迅速拓宽 , 不仅涉及汽车 , 还有卡车、吊车等建筑用重型设备租赁和销售 , 甚至增加了车辆保险、二手车销售、物流运输、紧急救援等全新业务 。
盘子越来越大 , 赫兹的债务规模有增无减 , 坐等收钱的大股东们哪里料到 , 危机来得无声无息 , 却又一波接着一波 。
03
2009年 , Uber成立 。 最初Uber也走传统路线 , 雇佣司机 , 穿着规整的西服 , 提供商务车服务 。 但身处科技公司扎堆的加州 , Uber很快转向互联网思维 , 开始允许零工司机加入 , 他们穿着随意 , 使用自己的车 , 甚至可以只在闲时、顺路时接单 。 凭借强大的后台运营能力 , Uber渐渐把发展重心转移到低成本、高效率的网约车上 。 越来越多的兼职司机加入Uber , 传统租车公司引以为豪的规模优势荡然无存 。
为了对抗Uber这样不断壮大的网约车平台 , 租车公司开始了新一轮兼并潮 。
2012年 , 赫兹出资26亿美元 , 买下美国第四大租车公司DollarThrifty 。 当时赫兹和竞争对手安飞士(Avis)都想把DollarThrifty吞入腹中 , 收购报价不断攀升 , 最终赫兹以高价胜出 , 然而 , 按照赫兹高管的设想 , 这笔收购价本不应该超过12亿美元 。
鲸吞的结果显而易见 , 赫兹扩大债务规模 , 成为全美乃至世界规模最大的租车公司 , 传统的重资产运营模式却没改变 , 车辆折旧、换新仍然是赫兹每年不得不咬牙认下的沉重负担 。 相比之下 , Uber、Lyft等年轻的网约车平台企业吃尽了零工经济和平台型企业低成本的红利 , 经过几轮融资 , 市值已经超过赫兹这等百年老店 。
小林子说财经|10 亿美元现金,它却宣布破产了,手握
文章图片
2014年 , 赫兹债务缠身难以自救 , 再次被出售 , 号称「华尔街之狼」的对冲明星卡尔·伊坎入股赫兹 , 成为赫兹最大股东 , 与此同时 , 他也入股了Uber最大的竞争对手、网约车平台Lyft , 真正把「对冲」理念贯彻到极致 。
随后几年 , 赫兹聘请埃森哲量身打造IT后台系统 , 然而埃森哲要钱爽快 , 干活低效 , 光是赫兹手机APP , 就曾出现过两个外观一样 , 却完全无法互通的版本 。 依靠外部力量 , 百年老店「触网」格外笨拙缓慢 。
在卡尔·伊坎等新股东的干涉下 , 赫兹再次换帅 , 新CEO大刀阔斧地砍掉重型设备租赁和销售等与租车无关的业务 , 也尽可能精简公司机构 , 但赫兹遍布全球148个国家的56万辆车、1.2万个营业点 , 却不允许它瞬间「由重转轻」 。
值得一提的是 , Uber、Lyft给赫兹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 但这些网约车平台本身仍然处于不断融资-烧钱-亏损的漩涡中 。 Uber是华尔街和软银寄予厚望的平台企业 , 上市之后 , 却很快就跌破发行价 , 迄今没有正常盈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