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仓连连长评|珐琅彩的赏析和鉴别:深入探讨康熙珐琅彩的特点,看这篇就够了( 五 )


底部方栏内刻楷书“康熙御制”四字款 。
此器是珐琅彩瓷器初创时期的一件佳作 , 其效果颇似铜胎画珐琅 , 风格朴实凝重 。
以康熙朝为例 , 当时江南织造造办大员是皇帝信任的重臣 , 往往身兼多职 , 关系着江南大半个中国 。 同时承担了为画珐琅提供原料和技术信息的任务 , 江南织造之曹家四代承袭造办大员有六十年之久 。
曹家也承担烧珐琅瓷器的任务 , 康熙朝时曹家对于烧珐琅事物先需送御前览完后才烧 , 曾因未送览 , 康熙五十九年二月初二 , 曹家遭到了康熙朱批申斥:“.....珐琅器之类先还有旨意件数 , 到京之后送至御览完才烧 , 今不知骗了多少瓷器 , 朕总不知.......,倘瞒着不奏 , 后来事发恐尔当不起 , 一体得罪 , 悔之莫矣 。 ”
清文件也记载 , 康熙晚年就有一批进口珐琅料被发往景德镇作为研究瓷胎画珐琅之用 。 拓展资料
元代的珐琅工艺
这时的大食窑和著录上的“大食窑”的称呼已经是名不符实了 。 所以不能单纯的从名称出发把景泰兰看作“大食窑”的继续 , 这样便抹煞和低估了我国工匠在景泰兰工艺上的独创精神 。

满仓连连长评|珐琅彩的赏析和鉴别:深入探讨康熙珐琅彩的特点,看这篇就够了
本文插图

明代的景泰蓝香炉
尽管珐琅工艺在当时可能是一种新的技术 , 但因我国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 所以欧洲的錾胎珐琅和大食的掐丝珐琅传入我国后 , 我国的工匠们很快便能熟练地掌握并提高发展成为民族的金属珐琅工艺 。
这一段时间大概是在十三世纪中期前后的几十年或到十四世纪中期的百余年之内 。 至于其后完全民族化了的“大食窑”也是已经成熟了的景泰兰 , 这便可以理解 , 为什么我们所看见的明代景泰兰已经丝毫找不到“大食窑”的痕迹 , 都是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 , 若没有文献记载哪里会晓得是受到“大食窑”的影响 , 其原因就在这里 。
欢迎评论区留言 , 每一件古物都会说话 , 你手上的藏品一定是珍品 , 小编在评论区等着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