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见闻|美国载人航天交给了私人企业,马斯克的Space X凭啥这么牛?!( 二 )


不过 , 和冷战时期的“举国体制”不同的是 , NASA这一次采取了商业模式 , 选择了两个潜在的商业伙伴来研发下一代载人航天器——一个是NASA的老朋友波音 , 另一个就是初出茅庐的Space X 。
3 为什么是Space X?
在最近十多年 , 太空探索的初创公司并不少 。 不只是马斯克的Space X , 还有亚马逊CEO贝佐斯在2000年创办的蓝色起源 , 大洋彼岸的英国富豪理查德·布兰森则在2004年创办了维珍银河 , 推销商业太空旅行计划 。
在去年 , 维珍银河已经首度载客 , 实施商业太空飞行;蓝色起源也雄心勃勃地公布了在2024年重新将美国人送上月球的计划 , 而马斯克的Space X , 则一举击败波音 , 接过了美国载人航天的接力棒 。
是什么 , 让Space X超越波音 , 成为第一个把美国人送往太空的私营公司呢?
其实最开始 , Space X也不招NASA待见 。 和NASA合作多年的洛克希德把Space X当做小屁孩 , NASA在最初也没太把这家初创公司太当回事儿 。
但是 , 可能让NASA态度发生变化的是Space X在控制成本上的能力 。
我们刚刚提到 , NASA每年从美国政府得到的经费支持虽然在连年上升 , 但是占财政预算的比例却不断下降 。
和冷战时期举全国之力、力排众议进行太空探索不同 , 如果现在NASA还这么烧钱 , 肯定会引来不少反对的声音——更何况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 美国社会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在人们面前 , 就在不少美国人连最基本的医疗保险都买不起的时候 , 政府如果花巨资再去登月甚至探索火星 , 必然招来骂声一片 。
因此 , NASA选择了商业合作的路径 。 选择波音 , 的确是因为波音有过硬的技术、全美最好的工程师队伍 , 以及数十年来在合作中不断磨合的经验 。
但是Space X让NASA眼前一亮的是 , 马斯克拥有出色的成本控制能力 。
公司组建之初 , 马斯克就对员工说 , Space X就是航天界的西南航空 , 也就是说 , 维持低成本 , 将是Space X成功的关键 。
在成本控制方面 , 最典型的就是Space X研发的猎鹰9号火箭——这是人类首个可以重复使用的火箭 。
猎鹰1号火箭完全是马斯克自己花钱研发的 , 当他提出可重复使用火箭这一概念后 , NASA表示出很大兴趣 , 并且开始对这一项目进行投资 。
Space X没有让NASA失望 。 在仅仅花了四年半时间、3亿多一点美元之后 , 猎鹰9号就进行了首次发射 。
NASA随后评估 , 如果和传统的伙伴合作 , 如果研发出猎鹰9号这样的火箭 , 耗资将达到36亿美元 , 而且根本不可能在4年半中完成研发 。
可以和猎鹰9号横向对比的是 , 美国空军研发的同类型EELV火箭 , 单是研发就花了35亿美元 。
随后猎鹰9号在多次试验和实际应用中越来越成熟 , 对NASA来说 , 一个便宜、好用的产品 , 自然是充满了吸引力的 。
问题来了 , 马斯克是如何把研发费用砍到只有NASA或者美国空军的10%的呢?
马斯克控制成本有这样几个秘诀:
第一是产品通用化 , 避免反复投入 。
Space X在动力系统选择、箭体设计、导航控制等方面都尽力做到通用 。 例如 , 猎鹰9号、重型猎鹰等火箭都采用的是灰背隼1号发动机 。
这是很多公司维持低成本的秘密 。 例如很多廉价航空就只采购同一家公司的同一型号飞机 , 因为同一型号飞机的零部件通用 , 维修技术相通 , 后期的维护成本和人工成本就会大幅降低 。
第二是尽可能使用已经成熟技术和现成设备 。
在零部件和工艺设备的应用上 , Space X尽一切可能使用成熟的技术和现成设备 。
还是以Space X的主力发动机灰背隼1号为例 , 发动机中至关重要的喷注器 , 采用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阿波罗计划中登月舱发动机上的同种产品 。 燃料箱壳体的2195铝锂合金 , 也是在航天飞机外置燃料箱中使用过的成熟材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