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门提督谈收藏|文明的曙光——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三 )


器物种类很丰富 , 有碗、杯、盆、钵、豆、圈足盘、瓶、罐、瓮、鼎、釜、簋等 。 陶器表面有的磨光 , 有的有纹饰 , 纹饰有弦纹、瓦沟纹、篦纹、戳印纹、镂孔和附加堆纹等 。
彩陶很有特点 , 在细泥红陶上施黑彩 , 有弧线纹、宽带纹、绳纹、平行线纹、横人字纹、漩涡纹等 。 少数黑陶上施朱绘 。 陶器的烧成温度为600—800℃ 。

九门提督谈收藏|文明的曙光——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本文插图

屈家岭文化
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汉水流域 , 因首先发现于湖北省京山县的屈家岭而得名 。
年代为公元前2550—前2195年 。 该文化和大溪文化有一定的继承关系 , 有较高的制陶水平 , 制法以手制为主 , 也有轮制 。 器物种类有三足盘、高圈足杯、圈足碗、长颈圈足壶、折腹豆、盂、扁足鼎等 , 有特大型号的锅、缸等 。
早期黑陶较多 , 晚期以灰陶为主 。 屈家岭文化是南方能制蛋壳薄陶的文化 , 装饰花纹有弦纹、浅篮纹、刻划纹、附加堆纹、镂孔和部分朱绘 。 烧成温度在900℃左右 。
彩陶有黑彩、橙黄色彩 。 图案有圆点、条纹、弧线、菱格纹、方框加卵点纹 。 陶纺轮上的花纹是所有原始社会陶质生产工具上最精美的彩绘 。

九门提督谈收藏|文明的曙光——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本文插图

河姆渡文化
因1973年首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而得名 。 年代距今6360—5360年 , 早的可接近7000年 。
制陶工艺比较原始 , 陶质是一种夹炭黑陶 , 有的为黑灰色 , 有的为黑色 。 烧成温度在800—930℃之间 。 陶器表面往往饰有繁密的绳纹和各种刻划纹 , 如稻谷等植物纹 , 动物有猪纹、类似鱼藻纹、凤鸟纹、蜥蜴纹等 , 形象生动逼真 。
日用器物有釜、罐、杯、盘、钵、盆、盂、灶、器盖和支座等 。 发现三片彩陶 。 作法是 , 在夹碳黑陶表面上一层灰白色土 , 然后磨光 , 以褐红色、黑褐色绘出花纹 。 还有一些雕塑艺术品 , 如人体形象、猪、羊和鱼等 。

九门提督谈收藏|文明的曙光——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本文插图

马家浜文化
因1959年首次发现于浙江省嘉兴县的马家浜而得名 。 这类文化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广大地区 。
年代始于公元前5000年到前4000年 , 可分三期 。 早期有马家浜下层、罗家角第四层 。 中期有马家浜上层、罗家角第一、二、三层 , 圩墩下层和草鞋山第十层 。 陶器有泥质红陶、灰陶、黑陶和黑皮陶 。 还有泥料中羼细砂、蚧壳末、焦化了的草屑和谷壳 。 手制为主 。
晚期出现轮制陶器 。 烧成温度为760—950℃左右 。 制陶工艺水平较高 。 器物有钵、豆、杯、盘、罐、匜〔yi夷〕、瓶、觚、尊、壶、勺、鬶、盉、釜、鼎、甗和支座 。 多素面磨光 。 纹饰有弦纹、绳纹、划纹等 。 豆类制品盛行镂孔 , 孔形有圆形、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 以及菱格形等 。

九门提督谈收藏|文明的曙光——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本文插图

崧泽文化
首先发现于上海青浦县崧泽遗址中层 , 在吴县、常州、武进、吴兴等县都有发现 。
陶器一般以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灰陶为主 , 还有少量泥质红陶和泥质黑皮陶 。 泥质灰陶质地细腻 , 火候较高 , 这种陶系在马家浜类型中很少 , 而在崧泽的制陶业中则居主要地位 。 夹砂陶的羼和料为砂粒、蚌壳末或焦化后的稻壳禾 。 以素面为主 , 纹饰有附加堆纹、压划纹、弧弦纹、镂孔、彩绘等 。
制作工艺上 , 原料加工比较细腻 。 成型普遍采用慢轮修整 。 根据器物观察 , 从规整细密而均匀的轮旋纹看 , 可能已采用轮制成型 。 常见器物有炊器鼎、釜、甑等 。 盛器有罐、觚、盆、直口圆底缸等 。 饮食器有豆、杯等 , 其他还有研磨器 。 烧成温度在760—810 ℃之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