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用药品说明书记下18位“亲人”名字,八旬老战士病例资料被军事博物馆收藏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采访人员徐锦博 通讯员侯西子)“快进来,快进来 。”推开房门,步伐矫健的八旬老人张兆堂,快步走了3米多远,一下子便到了采访人员跟前 。接着,他举起有些伸不直的右手,敬了一个军礼 。
“铁脚板”“飞毛腿”,十多岁随志愿军到朝鲜元山同敌人战斗,满山跑的张兆堂因为行进速度快,被战友们起了这两个绰号 。这样的绰号,在今天看来仍不过时 。
在3个多月前,新冠病毒的偷袭,让“铁脚板”步履维艰 。
病房用药品说明书记下18位“亲人”名字,八旬老战士病例资料被军事博物馆收藏
文章图片

【病房用药品说明书记下18位“亲人”名字,八旬老战士病例资料被军事博物馆收藏】张兆堂用药品说明书记下18位医护人员的名字      长江日报采访人员苗剑 摄
戴着军帽背着挎包去了火神山
春节前夕,张兆堂感到身上疼痛,还出现发热的情况,当时“感冒的症状比较明显” 。过了几天,他喘不上气,还时不时咳嗽,类似的症状也在老伴儿身上出现 。
“床位紧张,都住不了院 。”意识到父母可能感染新冠病毒,54岁的儿子张辉跑遍武汉三镇的十几家医院,凌晨2时许到发热门诊排队,并四处购买抗病毒的药 。
打针又吃药,似乎起了一些效果,两位老人的病情有所好转 。然而,大年初七开始,张兆堂再次出现发热、浑身乏力等症状,走路变得非常吃力 。“老伴儿人都是歪着的,快不行了 。”张兆堂回忆 。
急得不得了的张辉,赶紧带父母到协和医院做检测,几天后被确诊 。在武汉红十字会医院发热门诊待了38个小时,两位老人等到了火神山医院的床位 。
“我那个包要带上,东西不能落了 。”临行前,张兆堂向儿子张辉提了个要求 。用过的兵役证、当兵时照的相、1983年防汛抗灾三等功立功证……张辉告诉长江日报采访人员,在家的时候,父亲经常打开这个挎包,掏出里面的照片和证书翻看,“问过他为什么要带这些东西,他说带着给自己打气” 。
戴着朝鲜战场上用过的军帽,背着装有照片的挎包,2月10日,张兆堂和老伴儿坐车前往火神山医院 。在那里,两位老人住进同一间病房接受治疗 。
一床被子让他感到恩情不能忘
“看到是部队的医生来了,高兴得不得了,我胆子也大了 。”张兆堂没想到,在火神山医院,他遇到了军队援鄂医疗队 。“部队一出动,什么都不是问题了 。”
一天,狂风呼呼大作,吹着冰冷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向墙壁 。看到老伴儿在床上缩成一团,冻得直发抖,张兆堂连忙拿起自己床上的被子给她盖上,接着又脱下自己的羽绒服搭在两床被子上 。
这时,一位查房的护士走了进来,只见眼前这位爷爷把他的被子盖在老伴儿身上,自己穿着单衣坐在床边 。扭过头的张兆堂还没反应过来,护士又小跑着出了病房 。
“爷爷来,这是我的被子,您拿去盖吧 。”没过几分钟,张兆堂转身看到护士把被子放在了他的床上,他连忙起身挥手推辞 。护士却说,“我们年轻又是当兵的,扛得住不要紧,请您放心”,说罢便跑出了病房 。
“这份恩情不能忘 。”从那以后,张兆堂就想着记住每一位来过病房的“亲人” 。他拿起床头的一个药盒,抽出里面一张长长的药品说明书,开始记下“亲人”们的名字 。
1个月的时间记下了18个名字
尽管字迹有些歪斜,采访人员看到,这张有些皱皱巴巴的药品说明书,正面密密麻麻地写着一串人名 。关于第一位“亲人”名字记下的时间,说明书中间的左侧写着“於2020年2月10号 张兆堂” 。
“院长 火神山医院” 。有些来病房的医护人员,当时来不及问姓名,张兆堂过后会反复找医生护士打听 。因为打听到了院长叫什么,紧挨着这7个字的上方,他用小些的字补上了姓名和职务,“张思兵院长” 。
“你爷爷92岁了,他舍得让你来?”“我不怕” 。张兆堂记得,20多岁的小姑娘唐杰,人不仅活泼机灵,而且打针不疼 。“是唐朝的唐,没有左边的米字旁,当时急得写,写错了 。”指着说明书上唐杰的名字,张兆堂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