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门提督谈收藏|文明的曙光——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二 )


陕西华县太平庄出土的灰黑陶大鹗鼎堪称杰作 。 制陶艺术反映了仰韶文化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某些内容和在艺术创作中的聪明才智 。
在仰韶文化陶器上有一些刻划符号 , 目前主要发现在半坡类型圜底钵口沿的黑彩宽带上 , 在姜寨和北首岭等遗址也有发现 。 有人认为这是最早的简单文字;有人提出可作为从结绳记事和刻木记事向图画文字发展的中间环节 , 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 , 或有特定意义的符号 。

九门提督谈收藏|文明的曙光——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本文插图

龙山文化
1928年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的城子崖 。 龙山文化的时间为公元前2310—前1810年左右 。
龙山文化很复杂 , 有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三类 , 考古学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后将它称为龙山时代 。 这个时代是由母权制氏族社会进入到父权制氏族社会阶段 。 制陶手工业由氏族经营变成家族经营 。
龙山文化的陶器主要是手制 , 即泥条盘筑法成型 。 先作器底 , 然后一圈一圈向上盘筑 。 慢轮修饰 。 从庙底沟二期文化开始出现轮制成型 , 到山东龙山文化时快轮制陶的技术就比较娴熟了 。 因为陶器形制很规整 , 胎薄 , 轮旋纹路清晰 。
陶器从颜色分有灰陶、红陶和黑陶 。 烧成温度在840℃左右 。 造型有罐、盘、杯、盆(双耳盆、三耳盆、折腹盆等)、釜、甑、斝〔jia甲〕、碗、鼎、鬲、鬶、盉〔he和〕、甗〔yan演〕、大圈足豆等 。 有泥质陶和夹砂陶 。 工艺水平最高的是熠熠发光的磨光蛋壳黑陶 。

九门提督谈收藏|文明的曙光——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本文插图

马家窑文化
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而得名 。 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东北部 。
它接受中原仰韶文化的影响而发展起来 。 时间在公元前3190—前1715年 。 可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 。 手制 , 讲究修饰 。 器形有碗、杯、钵、壶、盆、瓶、罐、双联罐、豆、尊等 。 烧成温度760—860℃ 。

九门提督谈收藏|文明的曙光——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本文插图

齐家文化
因1924年首次在甘肃省和政县齐家坪发现而得名 。 分布在青海、甘肃和宁夏境内 。
据碳十四测定 , 年代约在公元前1890—前1620年 。 齐家文化陶器种类也比较多 , 有日用陶器杯、盘、碗、盆、罐、豆、盉、斝、鬲、甑、甗等 , 实用又美观 。 以双大耳罐、侈口高领深腹双耳罐等彩陶具有明显代表性 。 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 。 彩绘以黑色彩绘为主 , 红色用得不多 。 烧成温度在800—900℃左右 。

九门提督谈收藏|文明的曙光——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本文插图

大汶口文化
分布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 , 因1959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镇附近及宁阳县堡头村而得名 。
这种文化分布于山东和苏北地区 。 年代为公元前4040—前2240年 。 制陶以手制为主 , 晚期出现轮制 。 有红陶、黑陶和白陶 。 制作很精致 , 陶器表面绝大部分经过细细打磨 , 有的陶器表面施红陶衣、彩绘等 。
陶器上的纹饰有划纹、弦纹、篮纹、镂孔、圆圈纹、弧线三角纹、圆点纹、水波纹、菱形纹、漩涡纹、弧线纹、网格纹等 。 有一种很薄的黑陶和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陶相似 。

九门提督谈收藏|文明的曙光——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本文插图

大溪文化
长江上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 首先发现于四川巫山县的大溪镇 。 主要分布于三峡地区以及湖北西部长江两岸 。
年代为公元前3825—前2405年 。 大溪文化有红陶、灰陶和黑陶 。 以红陶为多 , 有的遗址还有白陶 。 制法是手制 , 部分作品口沿部分经过慢轮修饰 。 作为炊器的夹砂陶 , 泥料里羼有石英等细砂、碎谷壳和蚌壳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