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门提督谈收藏|文明的曙光——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中国幅员辽阔 ,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先民 , 生活环境不同 , 社会发展的进程差异很大 , 出现很大的不平衡性 。 不同地域制陶工艺表现的特征和艺术成就既有联系 , 又各不相同 , 形成一个陶器艺术的百花园 。 以文化开发较早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来说 , 新石器时代文化有以下几个系统 , 它们的陶器特征如下:

九门提督谈收藏|文明的曙光——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本文插图

磁山、裴李岗文化
这是黄河流域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 。 这个文化距今近8000年 。
磁山文化最早发现的遗址在河北省武安县的磁山 。 裴李岗文化最初发现在河南省的新郑 。 这类文化分布很广 。 两个文化时代和内涵很接近 。 制陶工艺虽然有一定区别 , 但在陶质、成型方法和烧成温度方面基本一致 。 以红陶为主 , 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类 。 都是手制 , 器壁厚薄不匀 。 烧成温度在900—960℃之间 , 器形有碗、钵、壶、罐、鼎等几种 。
小口双耳壶 , 腹体成球形或橄榄形 , 耳附于肩 。 还有圆底钵、三足钵、深腹钵和鼎等 。 磁山文化的器物种类较多 , 除上述器形外还有盘、豆、盂、四足鼎等 。 各类陶器表面略有磨光 。 纹饰比较多 , 有篦点纹、指甲纹、乳钉纹、席纹、刻划纹等 , 还发现一个陶片用红彩绘成曲折形纹饰 。 在裴李岗遗址发现横穴式陶窑 , 结构虽然简单 , 但却是我国最早的陶窑 。

九门提督谈收藏|文明的曙光——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本文插图
【九门提督谈收藏|文明的曙光——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仰韶文化
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一种文化 。 因最早发现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
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 , 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 , 南达鄂西北 , 东至豫东一带 , 西到甘、青接壤地带 。 年代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 。 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诸文化中的一支主干 , 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繁荣至衰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的总结 , 仰韶文化划分为四个时期 , 四个主要地区 , 八个类型 。 第一期大约公元前5000—前4500年;第二期大约公元前4500—前4000年;第三期大约公元前4000—前3600年;第四期大约公元前3600—前3000年 。
四个地区是关中晋南豫西地区 , 豫中地区 , 豫北冀南地区 , 豫西南鄂西北地区 。 八个类型是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秦王寨类型、后岗类型、大司空村类型、下王岗类型 。 各个类型在经济和制陶方面有共性也有差异 。
从经济类型来看 , 仰韶文化是一种较发达的定居和农耕文化的遗存 , 主要栽培粟、黍 。 有工艺水平较高的制陶手工业 。 在各地村落附近发现了烧陶窑炉残痕 , 窑炉结构有横穴窑和竖穴窑两类 。 手制成型 , 即泥条盘筑法 。 加工修饰工具方面有陶轮、陶垫、陶拍子 。 修饰工艺已经采用慢轮修饰 。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比较成熟 , 生产的陶器分泥质陶和夹砂陶 。 泥质陶比较细致 , 器物相当规整精美 。 生活中的实用器皿有碗、钵、杯、盆、罐、瓶、瓮等 。 夹砂陶多作炊器 , 泥料中加入了羼和料 , 如细砂、蚌壳末或将破碎陶器砸成细末放在泥料中 , 在煮熟食物受热时不碎裂 。 炊器有釜、灶、甑、鼎、器盖和器座 。
仰韶文化陶器上有精美的装饰 , 泥质陶器上习见的彩绘 , 一般是环绕外壁上部或器物里壁腹部 , 以黑彩绘出几何图案、植物和动物花纹 , 也有用彩色绘出人头形象;夹砂陶器则比较普遍地拍印粗、细绳纹 。
此外 , 仰韶文化在制陶过程中作出许多稚拙简朴的陶塑和雕刻艺术品 , 如陶器中的蒜头细颈瓶、船形壶、葫芦形瓶、尖底瓶等都是形态优美的造型艺术 。 附饰在陶器上的动物、人物塑像 , 如庙底沟陶器上的壁虎、泉护村的隼鸟形象 , 姜寨的羊头器钮、半坡村的鸟形器盖、北首岭的人头附饰 , 以及陕西扶风姜西村的半浮雕人面头像等都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