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的读书时光|宋朝男子为何都热爱簪花?审美的改变,花卉经济的发达,象征美好( 二 )



林夏的读书时光|宋朝男子为何都热爱簪花?审美的改变,花卉经济的发达,象征美好
本文插图

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 , 又进一步规定了大宴时的礼仪制度:??伏见大宴 , 宗室先退 , 允为得礼 。 尚有文武臣徐父子、兄弟者 , 皆预再坐 , 欲望自今内宴 , 百官有父子、兄弟、叔侄同赴 , 再坐时卑者先退 。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十一月十七日 , "以讲《毛诗》彻 , 宴近臣、宗室及讲读官于崇政殿 , 赐花作乐 , 从官皆献诗颂 。 "此时关于官员戴花的具体仪节只是简单的规定 。
宋承唐制 , 皇帝赏赐官员花朵作为对下属的一种恩赐而得到重视 。 "本朝故事 , 锡宴推恩 , 赴座臣僚所赐花并戴归私第 , 在于行路 , 实竦荣观 , 耀于私口 , 足为庆事 。 "举行宴会时 , 能得到皇帝赐花的官员热热闹闹的戴花归家 , 这吸引了路人的好奇围观 , 对于官员本身及其家口来说是种极大的荣耀 。
但是自景祐年间以来 , 一些官员或是威重自处或是举止轻率 , 归家时不自己戴皇帝所赐之花 , 而让自己的随从持花 。 于是 , 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时规定:大宴时皇帝所赏赐花朵 , 群臣必须带回私宅 , 不得让仆从携带 , 违反者要受到御史的纠举 。 《宋史》中写到"御史言:“凡预大宴并御筵 , 其所赐花 , 并须载归私第 , 不得更令仆从持戴 , 违者纠举 。 ”官员被赏赐花朵并不是作为一种简单的行为 , 赐花作为君恩的一种 , 官员不戴所赐之花而让随从持花 , 可被视为蔑视皇权 , 故皇帝让御史台针对这种行为进行纠举 , 以正风气 。 这可看出 , 皇帝赐花和官员戴花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明确的制度 。
在《宋会要辑稿》中也有同样的记载 , 庆历屯年(1047年)正月十八日 , 侍御史知杂李柬之上言:自景祐从来 , 因近上臣僚或威重自处 , 或轻率自便 , 才出殿门 , 未及行马 , 已取赐花授之左老 。 冬则拥裘而退 , 夏则顶帽而归 。 自兹浇风 , 袭成慢礼 。 今除执政大臣并人使遇内宴及御筵并戴花归第 , 其余两省至百寮 , 率皆相仍轻掷赐以为雅厚 。 欲乞今后凡预大宴并御筵 , 其所赐花并须戴归私第 , 不得更令仆从待于马后 。 仍令卿史台纠举违犯以(问)[闻] 。 从之 。 ?
北宋时官员營花现象在宋真宗和宋仁宗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 人们对于这一现象越来越喜爱 。 到了北宋后期 , 宋徽宗时男子替花现象更加繁盛 。
宫员以能得到皇帝所赏赐的花朵为荣 , 花朵由谁为官员插戴又能体现出皇帝对其的恩宠程度 。 宋真宗有一次在宜春殿举行宴会 , 将千叶牡丹赏赐给亲王和宰执 。 按照惯例 , 是由中使 , 即由宦官担任皇帝的使者 , 为亲王和宰臣戴花 , 其余官员则自己戴花 , 但是"上忽顾公 , 令内侍为戴花 , 观者荣之" 。 宋真宗时准备东巡泰山封天禅地 , 任命陈尧叟为东京留守 , 马知节为大内都巡检使 , 还未出行时真宗在后苑赏赐宴 , "真宗与二公 , 皆戴牡丹而行" , 后来皇帝命令陈尧叟将其头上所戴花去掉 , 真宗将自己头上一朵牡丹取下 , 亲自为陈尧叟魯戴 , "陈跪受拜舞谢 。 宴罢 , 二公出 。 风吹陈花一叶堕地 , 陈急呼从者拾来 , 此乃官家所赐 , 不可弃 。 " , 可看出陈尧叟对待皇帝赐花特别珍惜的态度 。 后来寇准侍宴 , 真宗赐寇准异花 , "众皆荣之" 。

林夏的读书时光|宋朝男子为何都热爱簪花?审美的改变,花卉经济的发达,象征美好
本文插图

此外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喜欢在头上戴花 。 仁宗朝考取功名的司马光 , 自幼不喜华美服饰不赞成世俗的奢靡之风 。 他以简朴清寒为美 , 对簪花颇有微词 。 他认为男子替花过于华丽并且丧失了古人勤俭的美德 , 他在《传家集》中提到"众人皆以奢靡为荣 , 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 在他二十岁考取功名后 , 皇帝赐闻喜宴时 , "独不戴花" , 一起考取功名的同窗说"君赐不可违也" , 他这才戴上一朵花 。 这可看出并不是所有官员都喜欢簪花的 。 同时 , 北宋民间风俗 , 男女婚嫁时 , 男子要在头上戴花胜 , 司马光对此颇有微词 , 司马光认为花之美与男性气质并互不相容 , 所以亲迎送新女婿一两枚花 , 一两枚胜就行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