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魏晋南北朝服饰之“服妖”现象:男服女妆多互效,乱世变节易风度


引言:
中国古代绚烂多姿的服饰艺术与礼仪制度相得益彰 , 礼盛于太平 , 服正于礼盛 , 各朝各代正统服饰是基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形成 , 而朝代更替之际 , 服饰亦会伴随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发生转变 。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思想文化活跃的时期 , 政权更替下的社会动荡激发人们各阶层思想与个性之活力 , 亦影响衣冠服饰风格形成独特之异美 , 出现“服妖”之现象 。

服饰|魏晋南北朝服饰之“服妖”现象:男服女妆多互效,乱世变节易风度
本文插图

魏晋南北朝“礼崩乐坏”与民族融合的乱世之境 , 以及社会各阶层活跃的思想促使“服妖”现象的产生 , 衣冠服饰变化 , 多有男扮女装、女扮男装 , 甚至发式与妆容亦有男女互效 , 男女无别 , 变节时代正统服饰 , 风格巨变 。 乱世之境中的“服妖”与其时代思想文化相互衬托 , 共同铸就魏晋之风度 。 何谓“服妖”?“服妖”一词最早见于汉代伏胜所著的《尚书大传·洪范五行传》:“貌之不恭 , 是谓不肃 。 厥咎狂 , 厥罚恒雨 , 厥极恶 。 时则有服妖 。 ”
君之容貌不严肃端正 , 违背常理 , 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 此在民众间则表现为服饰异常 , “貌之不恭”则为“服妖” , 所谓“貌之不恭”与先秦以来的儒家思想有关 。 “貌恭”为“五事”之重首 , 《尚书·洪范》云:“五事:一曰貌 , 二曰言 , 三曰视 , 四曰听 , 五曰思 。 貌曰恭 , 言曰从 , 视曰明 , 听曰聪 , 思曰睿 。 ”
春秋时期 , 儒家提倡的“君子九思”融合了《尚书·洪范》中的“五事” , 共同组成君子修身养德之标准 。 《论语》云:“君子有九思:视思明 , 听思聪 , 色思温 , 貌思恭 , 言思忠 , 事思敬 , 疑思问 , 忿思难 , 见得思义 。 ”儒家思想提倡君子风范德行表现为行为举止与容貌装饰 , 更能反映人的内在修养与品德 。
秦汉以来 , 儒家“君子九思”的理念受到众多政治家和思想家的认可 , 并广泛强调“五事”与“九思” 。 《汉书》云:“窃闻明王即位 , 正五事 , 建大中 , 以承天心 。 ”颜师古注曰:“五事 , 貌、言、视、听、思也 。 ”儒家思想中以“五事”或“九思”反映人的内在修养是否有德 , 内在修养之缺乏 , 是社会混乱失常的源头 , 与“貌之不恭 , 是谓不肃”意思相同 , 皆是礼仪制度与社会生活的反映 。 两汉时期 , 儒家思想成为官方主流思想 , “五事”与“九思”盛行 , 且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 “五事”还与五行相对应 , 广为世人接受认同 , 成为时代的正统典范 。

服饰|魏晋南北朝服饰之“服妖”现象:男服女妆多互效,乱世变节易风度
本文插图

何为服妖?《左传》云:“反其常性即为妖也” , 可见古代实物偏离正常形态则为“妖” 。 汉班固认为“风俗狂慢 , 变节易度 , 则为剽轻奇怪之服 , 故有服妖 。 ”风俗异变使得服装变化 , 违背传统常态 , 无“五事”之恭 , 亦无“九思”之正 , 则为“服妖” 。 此观念流行与后世历朝 , 《南齐书》云:“民多被刑 , 或形貌丑恶 , 风俗狂慢 , 变节易度 , 则为轻剽奇怪之服 , 故曰时则有服妖” 。 “服妖”之本质为服饰妆容以及车马用具等生活层面发生背离传统风俗礼制之异变 , 且常发生于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之际 , 魏晋南北朝时期尤为盛 。 魏晋南北朝“服妖”之成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各阶层的礼仪服饰发生重大变化 , 出现“服妖”的现象 , 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 自西周以来 , 服饰车马等生活内容便不再是单纯的御寒保暖、修饰仪容 , 方便生活的实用之物 , 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 具有强烈的礼仪性质 , 形成“分等级 , 定尊卑”“名贵贱 , 弘教化”的重要礼仪服饰 。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 经两汉统治者的努力逐渐恢复传统礼乐制度 , 于汉武帝时“定于服制 , 班于天下” 。 礼仪服饰成为正统之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