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直言不讳乃华人传统之义士
中国学生基础牢固?华人“数学皇帝”:这是可怕的自我麻醉!
历史里的女人2020-05-23老一辈的人都听过这样一句口号:学好数理化 , 走遍天下都不怕 。
1977年 , 中国恢复高考 , 无数学子为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发奋图强 , 励志“学习陈景润 , 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攀登科学高峰” 。
不论什么时代 , 数学都是极其重要的学科 , 中国也有诸如华罗庚、陈省身、陈景润等诸多数学大咖 , 然而有一位的成就至今也没人“打破” 。
他年少出名 , 27岁破解世界级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33岁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的菲尔兹奖;38岁成为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
他就是被《纽约时报》称为“数学皇帝”的华人数学家丘成桐 。
这样一位国际数学大咖 , 却认为“中国学生基础好 , 是自我麻醉” 。 在他看来 , 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可造之材”?
逃学的“坏学生”
1949年 , 丘成桐出生于广东汕头的一个书香世家 , 父亲丘镇英曾就读于厦门大学和日本早稻田大学 , 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家 。
丘成桐出生不久 , 全家迁居香港 , 1954年 , 父亲到香港沙田崇基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之一)担任哲学教授 。
虽然父亲有一份不错的工作 , 但全家的生活依然拮据 , 当时父亲一年的薪水大概是2000港币 , 而一家人的房租一年就要1200港币 。
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 , 丘成桐8个兄弟姐妹 , 没有一个在教育问题上掉队 。
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很严厉 , 但丘成桐却很叛逆 , 那时的他不喜欢什么数学 , 唯一的爱好是看武侠小说 。
上六年级的时候 , 丘成桐还曾逃学半年之久 , 小升初时 , 丘成桐的成绩很不理想 , 但父亲的意外死亡 , 却改变了丘成桐 。
浪子回头
丘成桐14岁时 , 父亲突然离世 。 悲痛之余 , 一家人的生活毫无着落 , 甚至父亲的葬礼都是朋友出钱捐助的 。
丘成桐觉得 , 自己肯定念不了书了 , 但是母亲却一个人扛下了所有 。 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 , 8个孩子一个不少的重回校园 。
在这以后 , 丘成桐开始认真读书 。 父亲在世时 , 曾经有意培养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 他记得父亲最欣赏的一句话就是:“寻孔颜乐处 , 拓万古心胸 。 ”
孔子怀才不遇 , 颜回生活贫困 , 但他们依旧积极乐观 。 这给了身处逆境的丘成桐很大信念 。
年少成名
除了家庭的变故 , 丘成桐最感谢的是他的老师 。
在丘成桐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 , 数学老师对几何的深刻讲解让丘成桐开始迷恋上数学 。
到了初三时期 , 丘成桐就已经开始自己寻找数学相关研究 , 初中学年时 , 丘成桐的数学几乎都是满分 。
后来 , 丘成桐进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 , 他不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所有大学课程 , 更被推荐到了当时数一数二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在那里 , 丘成桐认识了导师陈省身 。
在导师的带领下 , 丘成桐刻苦钻研 , 是当时最认真努力的学生——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课堂 , 甚至跑到教授办公室单独授课 。
一年后 , 丘成桐开始对“卡拉比猜想”有了很浓的兴趣 。 经过无数次的演算 , 1975年 , 27岁的丘成桐破解了20多年的难题 。 没几年 , 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也如期而至 。
除此之外 , 丘成桐的物理研究也很出色 , 他的研究成果曾被史蒂芬·霍金惊叹道:“一个搞数学的 , 怎么懂得如此高深的物理?”
学好“奥数”不等于学好“数学”
然而丘成桐一人的成功不代表祖国的成功 , 多年来丘成桐一直心系祖国的数学事业 。
丘成桐直言不讳乃华人传统之义士。实际上 , 中国的数学研究在上世纪50年代有一个分水岭 。
1952年 , 清华大学立志于培养工科系人才 , 为此清华大学的数学系被并入其他院校 , 虽然后来又回归 , 但实际已经没落 。
国内数学研究环境不好 , 这是造成中国数学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
2009年 , 丘成桐回国创办了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 , 十年来 , 他动用各方资源 , 力邀国际一流数学家全职入驻中心 , 不遗余力的为祖国奉献力量 。
截止2019年3月 , 清华大学数学系已经位列世界大学QS排行榜第25位 , 比十年前跃升了71位 。
我国数学水平的提升给了国人很大的动力 , 那么普通人该如何学好数学呢?
众所周知 , 中国对“奥数”十分追捧 , 从幼儿园到小初高 , 几乎都以奥数成绩好为标榜 。
但丘成桐坦言:“真正好的学生不一定要奥数好 。 ”他认为 , 奥数训练多“钻牛角尖” , 真正的数学家 , 很少是奥数出身 。
丘成桐直言不讳乃华人传统之义士。除了“奥数”成绩好 , 相比美国的基础教育 , 很多人认为中国学生的基础牢固 , 但丘成桐却说:“这都是多少年来可怕的自我麻醉!”
在外多年的丘成桐认为 , 西方的教育也非常注重基础教育 , 而且鼓励孩子“可以长跑” 。
很多美国小孩到了高中以后才有对数学的热情 , 但这种热忱却是持之以恒的 。 而中国很多孩子在沉重的负担下 , 已经丧失了追求学问的兴趣和热情 。
中国的“奥赛”成绩确实曾让我们引以为傲 , 但深追其根本 , 中国的“奥赛”已经规模化 。
推荐阅读
- 我对白人警察虐杀黑人的质疑,华人才是最底层
- 特朗普废除黑人的“高考加分”特权,华人因此受益!
- 多个城市宵禁!美国华人华侨还好吗
- 美国费城9个月发生了1百起黑人打劫华人餐馆的案件
- 新版的社会生活百科全书,你必须知晓的东西
- 美国一名黑人歌手竟然煽动其同胞对华人实施抢劫!
- 如果白人警察跪压至死的是华人,会怎样呢?
- 普大喜奔:华人网友盛赞SpaceX 载人飞船
- 华人生活网|收百万美元贿赂,前华裔副市长卷入中国富商贪腐丑闻
- 孟晚舟算是被华人律师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