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最大的误区:以战术思维对战略思维

原创:立平观察 孙立平社会观察本文的第一部分 , 主要是介绍一篇文章对美国制裁华为事件背后战略意图的分析 , 并引出对我们应对中美关系变化思路的反思 , 特别是以战术层面思维替代战略层面思维的误区 。 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是依据我在2018年6月21日所做的一个音频节目改写而成的 , 旨在讨论从战略层面考虑应当正视的几个战略性陷阱 。芯片案例:战术思维与战略思维在最近几年中 , 尤其是新冠疫情发生之后 , 中美关系急转直下 , 日益走向紧张与对立 。 甚至可以说 , 在疫后的时代 , 中美之间的对抗与冲突 , 将会是左右世界格局最重要的因素 。 在这种情况下 , 来自不同方面的学者 , 自然要提出种种对策与主张 。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 , 这些对策主张的共同问题是 , 忽视了对方动作背后的战略意图 , 以自己的战术性思维 , 来应对对方的战略性意图 。 结果就是 , 这些对策看起来针锋相对 , 但实际上是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 最后可能的结果就是一步步陷入对方布好的战略陷阱 。在2018年的时候 , 我曾经做过一期音频节目 , 讲的就是要提防冷战陷阱 。 现在回过头看 , 那个节目虽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 但对问题的核心症结 , 认识和表述得还不是很精准 。 直到最近我看到下面要介绍的这篇文章 , 对这个问题的意识和定位才更加清晰起来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美国整华为是一个战略陷阱》 , 发表在《猫哥的视界》公众号上 。 这篇文章要分析的是 , 美国对华为的制裁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战略思路 。 文章指出 , 由于美国拥有金融霸权和科技霸权 , 其对华为的打击可以是毁灭性的 。 比如 , 利用SWIFT系统在结算上对华为进行制裁 , 使其从一个国际型企业变成一个国内型企业 。 再比如 , 在对华为的芯片供应上不设置120天的缓冲期 , 直接切断 , 从而使华为很快陷入绝境 。 但在现实中 , 美国既没有使用结算这个金融手段 , 同时 , 在芯片供应上也设置了120天的缓冲期 。这是为什么?文章认为 , 顺乎逻辑的解释只能是顾忌中方的报复 , 因为中国确实有这样的报复能力 。 所以文章推测 , 美国虽然给出了120天的缓冲期 , 但缓冲期过后 , 美国大概率也不会真正使用这个杀手锏 。 那问题就来了 , 既然美国早就知道不能真正对华为下杀手 , 为什么还要以此发难呢?文章认为 , 这就是美国精心设计的一个战略陷阱:用虚虚实实 , 引而不发的手段 , 逼迫中国在芯片高端制造上投入天量的资源 , 这样一来 , 不仅会极大压缩中国在其他科技领域的投入 , 而且在高端芯片制造上投入的天量资源在未来5—10年之后很可能变成一种无效投入 。文章指出 , 现在比较麻烦的是 , 这次美国给我们挖的战略陷阱很大程度上不是阴谋而是阳谋 。 就是说 , 你明知道对手的意图还没办法去破 。 因为在目前的情况下 , 如果你不用集中力量发展芯片产业的方式来应对 , 美国确实可以在现阶段高端芯片制造上切断对中国科技企业的供应 。 这对于中国来说 , 绝对是重大打击 。 但如果你用集中力量发展芯片产业的方式来应对 , 在生产设备的制造和生产技术与工艺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 不但可能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 , 而且需要几千亿美元资金的投入 。 更要命的是 , 这么巨大的投入还可能是一种无效投入 , 因为未来智能终端产品的大部分储存、计算功能都会放到云端来解决 , 对高端芯片的需求会大幅度减少 。文章认为 , 这就是美国的战略思路:用各种手段引诱、逼迫中国在一个注定会急剧萎缩并且非常烧钱的领域耗费巨大的资源 , 从而挤压中国在其他科技领域投入的资源 。 而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 , 美国一分钱不花 , 利用自己的科技霸权反复施压 , 就能不断逼迫我们在这个领域消耗宝贵的资源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这有点类似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星球大战计划 。上面这四个自然段 , 都是我根据那篇文章改写的 , 目的是通过华为这个具体的案例 , 说明什么是战略思维 , 什么是战术思维 。 这里概括的这个战略脉络 , 是主观上就很明确的战略意图 , 还是一种在主观上并非很明确但在客观上已经形成的战略态势?换句话说 , 是一个事实还是一种想象?对此 , 可能还有讨论的空间 , 但其中所体现的逻辑 , 无疑是一种客观存在 , 是我们必须正视的 。问题是 , 我们能不能形成一种起码在同样层次上进行思维的能力 。现在最大的误区:以战术思维对战略思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