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现在,是时候重新思考钱本身了——读《钱的千年兴衰史:稀释和保卫财富之战》有感( 三 )


钱的历史维度
在从逻辑维度理解了《钱》之后 , 那些铺陈开来的历史 , 就没有看起来那么神秘了 。 我们会看到 , 上面提到的关于钱的规律会以各种面目在钱的历史上登台 。
大多数的货币史著作 , 比较强调钱的形态变化 。 然后 , 在各种形态下 , 叙述相应的货币体系或者国际结算体系 。 诚然 , 我们所看到的钱的历史 , 就是从实物到金银到纸币再到今日的数字货币 。 这种角度虽然比较直观 , 但是 , 却很难理解钱之所以如此变化的原因 , 因此对我们理解当下乃至未来钱的角色能提供的知识相对局限 。 《钱》一书则更为强调钱的运作体系 。 从而 , 这里钱的历史 , 就是钱的运作体系逐渐展开的脉络 。 一旦理解了钱/货币背后各种立场和动机的人的认知、他们的行动 , 以及因此而形成的这一整套的运作体系 , 也就掌握了钱的本质 。 那么 , 对钱、货币、信用不同形态的理解就变得顺理成章 。 所以 , 读完之后你会发现 , 即便是处理比特币这种新鲜事物 , 也十分容易 。 也就是从这一点 , 不难理解 , 为何《钱》的叙述中 , 主要是以西方历史为主线 , 因为我们今天这套货币体系是直接从西方承接过来的 。 虽然我们都知道 , 纸币首先出现在我国的北宋时期 , 纸本位第一次出现在元帝国 , 但恰恰是因为元帝国直接用印钞的方式暴力洗劫社会财富立刻造成的恶性通胀 , 使得大一统的元帝国 , 无法承受纸币之重 , 早早地终结了纸币在中国的命运 。 不过 , 关于钱的很多重要的规律 , 我们的先人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教训中总结了出来 。 就比如格雷钦法则 , 元帝国的朝堂上就有人懂 。
本书从第4章到第12章 , 展现的是钱和货币跨越1000多年的历史脉络 , 这段历史大致又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中世纪十字军东征开始到文艺复兴时期(第4-6章) 。 这一阶段 , 西方世界的金融运作体系在其背后的法律、经济活动、政治形态催生下诞生 , 相应的金融工具也应运而生 。 这其中又伴随着基督教会和世俗王权的合作与博弈 。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从发现新大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第7-9章) 。 在这个阶段 , 从发债 , 到债转股再到纸币、法币及其杠杆的运用 , 使得财富洗劫的形式逐渐升级 。 最后 , 以中央银行为垄断核心的银行-货币供给体系因此诞生 , 这个体系一直延续至今 。 第三个阶段(第10-12章)主要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现在 , 这一阶段是从金本位到纸本位的跨越 , 具体来说 , 就是美元从一国货币上升到世界储备货币并今天得以维持的过程 。 同时 , 作者对这个体系未来何去何从也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
在第一阶段 , 为了更好地让读者了解这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 作者在第4章首先介绍了罗马法体系下钱的存管和借贷的法律框架 。 顺着这个法律框架 , 金融组织形态如何受到影响 , 金融服务如何因贸易需要而产生并演化 , 以及金融产品产生和创新的逻辑过程就十分明了了 。 法律体系孕育了银行业务的构成方式 , 我们甚至可以说银行就是一个法律框架 。 银行营运主要是非常规存管合约和借贷合约 , 前者相当于银行只负责保管 , 到期完璧归赵;而后者则是托管人让渡资金使用权以获得利息 。 当基督教禁止高利贷的教规 , 被中世纪教会扩大到任何收取利息的经济活动时 , 混淆了这两种合约的性质 。 结果就是 , 在众多经院学者为收取利息正名之后 , 非常规存管合约下的活期存款也被用来放贷生利了 , 这无疑为加大银行的杠杆生意开了方便之门 。 加杠杆的生意像潘多拉的魔盒一样 , 一旦打开了 , 就再也盖不住了 。 值得注意的是 , 即便利息被明令禁止的时期 , 银行家不会坐以待毙 , 他们也想尽了各种变通的方法来规避 。 其中一个办法就是把收取的利息 , 隐藏在汇率里 。 因为不同币种在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的汇兑是一个客观事实 , 教会无法阻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