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现在,是时候重新思考钱本身了——读《钱的千年兴衰史:稀释和保卫财富之战》有感( 二 )


前三章作为后文张本 , 对于钱(以黄金为代表)和以纸币为代表的钱的替代品货币作出了区分 。 对于我们的每天打交道的商品 , 钱和钱的替代品计价所表现的巨大差距令人震惊 。 比如以人民币计价的蔬菜价格 , 在1951到2014这六十多年里涨了45倍多 , 而以黄金计价的蔬菜价格竟然下降了42%!这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差异 , 会引导读者对钱的本质产生思考 。
如果今天问任何人 , 黄金是不是钱 , 大多数人要么回答不上来 , 要么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 或者就像2008年金融危机时在任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美国国会的听证会上表示的那样:黄金不是钱 。 这里就有了一个问题 , 为什么黄金在很多人的头脑里已经不是钱了?黄金在保值上这么优越 , 为什么作为交换媒介没能保持在这个形态?何以在历史上 , 先是黄金作为支付手段退出市场 , 而后金本位又被金汇兑本位替代 , 到1971年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 , 连金汇兑本位都让位于纸本位?
随着历史的徐徐展开 , 我们可以清楚看到 , 推动这个变化的主导力量就是“稀释财富”的力量 。 无论是国王们连年征战被动产生的财富需求 , 还是主观意愿上财富积累的需求 , 都使得垄断铸币权的国王和政府不断地对钱动脑筋 , 从寻找金矿、铸币贬值、到处借钱、 借不到就抢、抢光了就自己开银行、 开银行遇到困难就发行纸币欠条充当流通工具、纸币价值不保的时候就干脆以法律强制手段发行法币 , 直到开启垄断法币发行的中央银行体系 。而这一切做法 , 也恰恰是对社会财富的稀释 。 不过 , 老百姓(603883,股吧)也不会无动于衷 , “上有政策 , 下有对策” 。 作为不对等权力的弱势一方 , 老百姓所能做的 , 也只是在不同的金融手段和工具之间转换 , 来实现自己财富的保值增值 。
在“稀释与保卫财富之战”中 , 我们看到了两种影响非常大的经济现象 。 用货币理论的术语来说 , 一种是因“货币非中性”对社会财富进行大规模的再分配 , 另一种是老百姓为实现自己手中货币购买力最大化 , 产生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现象 。 前者以提出这种理论的理查德·坎蒂隆(Richard Cantillon)命名 , 称为“坎蒂隆效应(Cantillon Effect)” 。 而后者以托马斯·格雷钦(Thomas Gresham)的名字 , 被称为“格雷钦法则(Gresham’s Law)” 。 坎蒂隆效应简单来说就是 , 只要钱/货币的供给不是因为生产和贸易交换等真实经济活动而增加 , 而是人为扩大供给 , 必然会因为造成社会上各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 , 对财富进行着再分配 , 因为先得到这个增量货币的人会首先受益 。 这些最先受益者会增加他们的消费或投资 , 最终推升了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如土地租金和劳动力成本) 。在这个过程里 , 那些拿固定工资的人只会得到商品价格上涨后通货膨胀的坏处而无缘价格上涨前的好处 。 这种人为增加货币发行导致的社会财富再分配加剧了社会贫富差异 。 这个逻辑过程 , 就是坎蒂隆效应 。 直观来说 , 离印钞机和杠杆最近的人最为受益 。 格雷钦法则的原理也很简单 。 比如 , 同时流通金、银两种金属货币的古代 , 只要政府人为固定金银的比价 , 那么价值被低估的那种就会被人们藏起来 , 而价值被高估的那种则会被人们花掉 , 以实现高于它面值的购买力 。 在纸币时代也是一样 , 这时候格雷钦法则会在不同国家纸币间起作用 , 人们会持有相对而言有更大升值预期的那种币种 。 这个逻辑其实人人都在运用 , 如同作者在文中反复举的例子:两打同样价格的鸡蛋 , 你肯定会挑大的那打 , 以实现同等价格下的购买力最大化 。 时至今日 , 各国央行“放水” , 大家第一时间也是在想 , 钱怎么保值 , 看看过去十几年房价的狂飙猛进 , 也就略知一二 。
作者在阐述了钱的本质时 , 时时提醒我们思考:黄金 , 这一人类历史最为持久的钱 , 其价值何在 。 除了一次次货币体系危机时 , 黄金充当着稳定乾坤的功能 , 在现在这个时代 , 黄金的价值如何呢?我相信 , 在读了本书之后 , 大家心里都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答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