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方壮身心,燕窝——为何能从古至今延续500年历史而长盛不衰?
引言
燕窝是啥 , 燕子的口水?还是养颜美白的补品?人们对于燕窝一直有很深的误解 。
就连香港电影里的台词都说过:"我都是用燕窝漱口的!"一直以来 , 燕窝在民间 , 一直是富贵人家才能享用的食材 ,
可很多人不知道 , 到底燕窝的营养价值 , 是否配得上它在历史上的美誉?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关于燕窝的那些事儿 。 一、燕窝的来源
公元十三世纪 , 明朝建立伊始 。 浙江地区有位老人 , 他见证了两个朝代的没落 , 一个是宋朝 , 另一个是元朝 , 要问他多少岁 , 不多不少100整 。
文章图片
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 , 这样的事件由密探传入朱元璋耳中 。
他对于老人亲眼见证前朝灭亡的事情很感兴趣 , 但更感兴趣的应该是 , 他为什么能如此长寿 。
于是朱元璋在百忙之际 , 召见了这位浙江老人 。
刚进宫的老人或许对宫内一切都感到陌生 , 可唯独眼前这所谓的“皇帝" , 他可是见过好几回 , 只是不是同一个人 。
当朝太医问老人的长寿秘方 , 这位老人没说啥 , 只说:"想吃吃 , 想喝喝 。 "留下一本《饮食须知》便离开 。
这本《饮食须知》内所记载的食材多达四百多种 。 而水中被画圈圈的地方显得尤为亮眼 , 那是老人每天必吃的东西——燕窝 。
这本《饮食须知》也是古代历史上 , 第一本记录燕窝饮食配方的食谱 。 二、古人吃燕窝的历史
这位老人不是别人 , 正是元朝著名的养生家——贾铭 。 《饮食须知》也是他留给明朝 , 以及后世极其为珍贵的燕窝食谱手稿 。 书内如此介绍:"燕窝味甘 , 性平 。 黄 , 黑烂者有毒 , 勿食" 。
从寥寥数语中 , 推测出贾铭至少尝试过上千种不同种类的燕窝 , 才能推断出燕窝的功效和品性 。
文章图片
可在当时物资相对匮乏的古代 , 燕窝不是一件"地摊货"(当然现在也不是) 。
那他是如何能品尝如此品类繁多的燕窝的呢?据史料统计 , 燕窝产自泰国、缅甸等国家 , 计算我国南方地区偶有发现 , 也只是个例 。 但如此数量的燕窝 , 贾铭如何才能办到?
根据史书记载 , 燕窝在明朝虽然珍贵 , 可并不是无价之宝 。 在一些贵族家庭里 , 同样可以品尝到 。
尤其是南下的华侨 , 更是从各国带回了南洋风味的燕窝 。 《东西洋考》中记载:燕窝 , 每百斤白者税银一两 , 中者税银七钱 , 下者税银二钱 。 "
此时的明朝与南洋各国的贸易清单上 , 燕窝已经榜上有名 。
而明朝人对燕窝的认识 , 也在不断加深 。
清朝时期 , 燕窝已经成为对外贸易中的大头 。
在十八世纪的一次贸易往来中统计过 , 一趟商船足有将近七十艘 , 其中多五十艘只载燕窝 。
当时的燕窝就像不要钱似的 , 源源不断从海外引进中国 , 随之进入中国各个权贵家庭 , 当时皇帝也是燕窝的忠实粉丝 。
文章图片
不少现代美食家和历史学家都在不同场合表示过 , 燕窝进入中国 , 开辟了我国养生食疗这个领域 。
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 对中国饮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燕窝的营养价值高 , 在明清时期 , 已经是当时贵族家庭滋补的日常选择 。
从清朝不少历史文献中记载着 , 乾隆对于燕窝爱不释手 , 每次下南方游玩时 , 总会燕窝搭配八宝粥 , 作早餐食用 。 在《红楼梦》中 , 关于燕窝的描述也不绝于耳:"每日早起 , 拿上等燕窝一两 , 冰糖五钱 , 用银吊子熬出粥来 , 若吃惯了 , 比药还强 , 最是滋阴补气的" 。
燕窝作为富贵人家的标配 , 它的引入从一定程度上 , 带起了当时明清时期的奢侈、糜烂的享受之风气 。
不少人将燕窝作为衡量家庭财富的标准 。 清朝官员甚至说过;“没有燕窝 , 不出席” 。 如此傲娇的话 。 《清稗类钞》:"一燕窝席须八十余金" 。
由此可见 , 燕窝在当时早已脱离其作为养生食物本身的属性 , 其更多的价值则体现在炫耀财富的资本 。 三、燕窝的价值和社会意义1、促进对外贸易 , 招商引资
市场对燕窝的需求急剧增大 , 甚至在我国南方产出的燕窝 , 还未制作成饮食 , 就已经被拿到市面上高价售出 。
作为采燕窝的人来说 , 燕窝市场的供求关系远远不够 。
明清时期对于燕窝的需求有多大呢?就算是次等燕窝 , 也成为市面上的抢手货 , 而顶级燕窝则是"岁出不过数斤" 。
由于产量低 , 市场需求旺盛 , 极大促进了明朝时期对外贸易 , 尤其是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 , 越来越发达 。
文章图片
历史文献中对于燕窝的产地 , 记载得相当详尽 。 《东西洋考》记载了;“大泥、马六甲、哑齐、彭亨、柔佛等国家的燕窝产量及品质 , 简直是当时东南亚燕窝采购大攻略 。 ”
或许后来入侵的西方国家对中国人如此痴迷感到困惑 , 这种来自树上的鸟窝 , 怎么会成了中国人眼中的"滋补养品" 。
他们认为这是中国人的无知的行为 , 燕窝这类食物既没有营养 , 在采集过程中 , 还会增加人员受伤的情况出现 。
明朝时期的燕窝贸易 , 已经发展得极为成熟 。
来自东南亚国家的燕窝基本都是从广州进入 , 随之分销到全国各地 。
在十五世纪前后 , 福建漳州港口的重新开放 , 成为不少东南亚珍奇物种引进的主要渠道 , 燕窝、象牙、檀香等大量进入中国 , 随着流向中国各个富贵家庭中 。
而中国的官员也开始有了招商引资的初步理念 , 即开放惠州作为燕窝进口的港口 ,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扶持惠州这座小城市的商业 , 吸引外来人口进入惠州 , 进行商业投资 。
如今的惠州的商业发展如火如荼 , 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燕窝作为当时招商引资的"诱饵" 。 2、提升社会地位 , 刺激经济增长
中国对燕窝的大量需求 ,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南亚国家的燕窝采集产业 。
燕窝采集本是一件危险系数高的工作 , 但为了高额的费用 , 东南亚工作不惜冒着受伤的危险 , 大批东南亚居民参加到这份燕窝采集的工作中 。
在明朝统治者看来 , 燕窝经济的繁荣更刺激了对爪哇岛、苏禄群岛等燕窝主产区的政治控制 。 控制这些地区对加强明朝的燕窝贸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文章图片
位于东北的婆罗洲是所有地区内燕窝产量最高、品种最齐全 , 品质最佳的产区 , 是整个燕窝对外贸易的核心区 。
每年由此出口的白燕窝足有300担 , 而相对较普遍的黑燕窝居然达到800担 。 这些燕窝只有极少部分留在本地 , 大多通过海上贸易进贡到中国 。 据悉 , 明清时期的燕窝进口量每年不低于300担 。 3、中国燕窝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 , 中国每年从东南亚进口的燕窝量大幅下降 。 研究者推测 , 这或许与东南亚燕窝的过度采集有关 , 致使双方的燕窝贸易难以大量、长期、持续地进行 。
对于这种"燕子窝" , 比中国更早进入东南亚群岛的欧洲似乎并不感冒 , 在此之前 , 欧洲人在东南亚的贸易已经发展了许多年 , 可唯独对燕窝这种食品 , 欧洲人迟迟不敢入手 。
文章图片
从贸易的角度来看 , 欧洲商人在短期内 , 无法做到以同等产品、同等质量的产品 , 以更低或者持平的价格供应给客户换取燕窝 , 这也就没有价值空间可言 。
另外 , 燕窝不易保存保鲜的特点 , 也让欧洲人为难 , 中国商人对于燕窝在运输途中的保存 , 一直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核心竞争力" 。 结语
为什么燕窝从元朝开始后 , 如此盛行?它支撑了我国与东南亚之间贸易往来的50% , 且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近代 。
不少营养学家认为 , 这和中国自古以来推崇的养生进补不无关系 。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 , 燕窝属于"补益气"的顶级食材 , 尤其在后期 , 经由养生学家和大量诗词歌颂的作用下 , 将燕窝的食疗功效推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度 。
"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等观念在中国古代的养生理念中不断被提及 , 而燕窝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 。
我国燕窝的主要消费区由前期的沿海地区 , 逐渐转向内陆地区 , 最后再发展至大规模城市 。
而从消费观念来看 , 燕窝的受众是当时的权贵 , 他们对于食材一直秉承着"只选最贵 , 不选最好"的病态消费观念 , 由此催生了一整条完整的燕窝产业链 。
随着如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物质生活的丰足也让人开始重新审视燕窝这种食物 。
现代不少营养学家曾公开表示 , 燕窝的功效并没有那么好 , 只是改变了人体的某种美白素 , 就算从中医的角度对人体确实有帮助 , 但它的养生价值 , 远远没有所体现出的价格那样 。
或许古代贵族们在吃燕窝时也会抱有这种疑虑 , 但既然吃着玩意儿有面子 , 就不管那么多了 。
参考文献:
【奇方壮身心,燕窝——为何能从古至今延续500年历史而长盛不衰?】《东西洋考》
推荐阅读
- 好吃不贵的解馋下饭菜,常做给老人孩子吃,强壮骨骼,保护视力!
- 多给孩子吃的家常菜,营养又补钙,提高免疫力,身体强壮少生病
- 价格小贵的菜,条件允许的话,要多做给孩子吃,长得更高更强壮
- 春兰|兰花发芽期最怕什么?4件事不要做,春兰发芽快又壮
- 春天孩子长得快,几道开胃解馋下饭菜,常做给他们吃,补钙壮筋骨
- 刚端上桌的饭菜,馋得家人抢着吃,被一扫而光!常吃抗菌身体壮!
- 冬天,吃猪肉不如吃此肉,有点小贵,但孩子多吃体格强壮,贵也值
- 这个发豆芽小秘方,姥姥用了半辈子,又粗壮又脆嫩,3天就能吃
- 鸡肉搭配2种食材一起炖,营养美味,增强体力、强壮身体
-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奇迹!深度昏迷4个月,少年苏醒后写下“好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