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枯山水,是一场直面自我的修行

来源:看理想日式枯山水,是一场直面自我的修行
只用白砂和石头 , 也能成为艺术、蕴藏哲学、塑造出一个新的世界吗?枯山水 , 这个概念放在今天已经不再罕见了:它小则是一个茶盘大的家居摆件 , 大则是连绵起伏的一整座林园;可以是几百年前室町时代留下的风物 , 也可以是近几年新锐园林设计师们的先锋设计;常常出现在传统的日式庭院中 , 也与硬朗的现代钢筋水泥相得益彰……日式枯山水,是一场直面自我的修行
日式枯山水,是一场直面自我的修行
日式枯山水,是一场直面自我的修行
枯山水本身不仅从日本走向了世界 , 它的内在哲学也影响着更多位面的设计 。我们总说 , 如果在一旁静静凝视 , 能在枯山水中看到玄之又玄的「禅意」 , 而所谓「禅意」从何而来?这个由石头组成的静止景观 , 几百年来又是怎么让人们从中看世界、看自我、看众生的?日式枯山水,是一场直面自我的修行
1.草木无情中见有情春天的微风吹皱一池涟漪沿着河水池上的薄冰今天也将融散而去这首诗出自日本民间诗歌集《后撰和歌集》 , 短短几句话 , 从对春风、河水、薄冰的描述中掺杂了一丝似有若无的喜悦 , 结尾处又余韵悠长、怅然若失 。来自平安时代的以景喻情并不仅仅出现在诗集中 , 那些纤细可辨的情感与难以捉摸的哲思也表现在图画、手工艺 , 甚至是庭园景观上 。日式枯山水,是一场直面自我的修行
平安时期画作《早春图》 , 现藏于京都平等院凡是植物、灌木、河流和石头 , 都会在庭园里被悉心安排 , 用自然的诗意来引发人们的共鸣 。日本的庭园中少有死水 , 那些有活气的潺潺细流、掉在石面上的水滴与池塘中的几圈水花才是人们心中属于自然的生命与美 , 生生不息 , 循环往复 。而自唐朝水墨画流入日本之后 , 更在这里生根发芽 , 创造出了新的传统——京都的白川盛产白砂 , 取之不尽的白砂给予了人们灵感 。日式枯山水,是一场直面自我的修行
在京都的寺庙中 , 石头与沙子被僧人用来呈现自然与宇宙 , 把禅宗精神与山水画意境相结合 , 用有形之物凝结住了无形的意蕴 , 便形成了日本独有的「枯山水」 。“于无池无遣水处立石 , 名曰枯山水”这是《作庭记》中关于枯山水最早的记载 。在枯山水中 , 没有林园设计中常见的活水与开花植物 , 只有无生命的石头与白砂 。 寺院中的僧人们把平铺在庭院之中的白砂犁出不同的走势 , 伴以姿态各异的大小石块 , 便俨然成为了一幅流动的山水画:把自然中转瞬即逝的美景 , 如水的波纹、涟漪、浪花等等 , 通过简化、凝缩、留白的手法 , 剥离一切多余的表象 , 只剩下亘古不变的本来面目 。日式枯山水,是一场直面自我的修行
白砂直线和波纹的变化 , 成为了一切水纹的初始 。有的水纹代表溪流 , 有的奔腾而下成了大川 , 有的汇入海洋 , 有的化为云雾 , 而放置其中的石头则成为了河水旁边的青山 , 激流之中的瀑布 , 大海之上的岛屿……季节罔替 , 庭园中的花开了又谢 , 树木绿了又枯 , 这些经年静止不动的石头与白砂 , 不会随着时间更迭而改变 , 仿佛一幅凝结了的山水画 , 永久地停留在庭园中 。 画中的河流却又时刻奔涌入川 , 流水不曾停下 , 如同这个终日运转 , 永不停息的世界 。松尾芭蕉曾有一句著名的俳句 , 说:“寺庭幽静深 , 渗入岩石是蝉鸣” 。当表象散去之后 , 属于自然的生命力早已融进了无机质的砂石中 , 它是永恒 , 也是瞬间 , 草木无情 , 却也有情 。日式枯山水,是一场直面自我的修行
2.无常中的禅宗美学枯山水自平安时期出现 , 在各个地区的发展中因地制宜 , 发展出形态各异的流派 , 不断融入新的元素 , 到今天已经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 。不同于其他有着严苛规范的艺术 , 枯山水发展至今 , 对于禅宗美学的展现一直难以用有限的标准去说清 。比如大德寺大仙院书院庭园的波澜壮阔 , 川流入海;金福寺庭园的宁静悠远 , 仿佛在水面上溅起几圈涟漪 。日式枯山水,是一场直面自我的修行
大德寺大仙书院庭园金福寺庭园日式枯山水,是一场直面自我的修行
银阁寺的枯山水庭园设计 , 可以让砂砾在月明之夜将月光返照入阁 , 被人奉为奇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