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东周至秦汉时期,为什么瓦片大多会有绳纹?这与制作工艺有关


东周时期列国争霸 , 各国君主均僭越礼制大肆修筑宫殿 , 这有力地推动了建材制造业发展 , 绳纹瓦就在这一时期产生 。 常见的绳纹瓦凹面有麻点纹和布纹两种 , 凸面则全为绳纹 , 故此俗称绳纹瓦 , 瓦的类型大体有筒瓦、板瓦两种 。
春秋晚期这种工艺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 , 至今在全国各地多个遗址中均有发现 。 进入秦汉时期砖瓦建材制造仍使用这种制造工艺 , 只是在继承东周绳纹瓦制造技术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 逐步适应大规模、批量化生产 , 这一时期瓦建材质量上乘、产量大 , 享有秦砖汉瓦的美誉 。
绳纹瓦直到魏晋南北朝时素面瓦流行开来才逐渐衰落 , 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 流行时间超过千年 。 绳纹瓦表面的绳纹最初只是制造时无意留下的纹饰 , 后来转变为功能性、装饰性纹饰 , 这些绳纹瓦在南北朝以后虽然消失不见 , 但绳纹装饰对对后世器物装饰纹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时期东周至秦汉时期,为什么瓦片大多会有绳纹?这与制作工艺有关
本文插图

【时期东周至秦汉时期,为什么瓦片大多会有绳纹?这与制作工艺有关】绳纹瓦的种类
东周至秦汉时期瓦体表面绳纹种类虽然不尽相同 , 但是大体可分为粗、细两种 。 板瓦凸面有粗、细两种纹饰 , 粗绳纹每平方厘米有绳结3-4个 , 细绳纹每平方厘米有绳结5-8个 。 从发展趋势来看时间越晚板瓦凸面绳纹越来越粗、越来越草率;筒瓦凸面绳纹粗细变化没有板瓦明显 , 总体趋势则是随时间发展越来越规整 , 这表明制瓦时所用的绳子有所不同 。

时期东周至秦汉时期,为什么瓦片大多会有绳纹?这与制作工艺有关
本文插图

绳纹的来源
新石器时代瓦制造纯为手工捏制 , 到西周时期才开始使用模具大规模生产砖瓦 。 不过西周时期瓦建材需求量不大 , 模具制瓦没有推广应用 。 到东周时期因为建筑业对瓦建材需求量巨大 , 绳纹瓦这种工艺才出现 。
东周时期多使用泥条盘筑法制造筒、板瓦 , 先用手工搓制圆柱形泥条 , 然后竖立圆柱状外模 , 为避免泥制坯体粘连模具 , 所以在模具表面用草绳或麻绳以方便脱坯 , 当模具里将泥条逐层盘筑形成空心圆柱体 , 盘满之后 , 将手伸入筒内用陶拍向外捶击 。
因捶击后在瓦胎内壁压出的印痕如同麻点 , 故称为“麻点纹” , 最后将圆柱状坯体二分切割成为板瓦、四分切割成为筒瓦 。 这样瓦体凸面布满绳纹、凹面为麻点纹 。 因为是使用外模具、从内向外打击制作 , 所以这种制瓦方法被称为“外模法” 。

时期东周至秦汉时期,为什么瓦片大多会有绳纹?这与制作工艺有关
本文插图

秦汉时期的“外模法”逐步淘汰 , 筒、板瓦制造改用内模法 , 先制造实心圆柱状模具 , 在圆柱模具上外罩布套以防泥坯粘连模具 , 然后用泥弓从泥垛上切割一片泥包围在内模上 , 拍平接缝、抹匀外表 。 瓦胎内里与布接触而印有布纹 , 瓦内壁的布纹细腻平整 , 不需再进行抹光 , 因而简化了生产工序 , 之后在泥坯筒外用圆筒竖向绳板将其包围起来形成外模筒 , 通过外部捶击直接成型 。
因为是使用内模、从外向内击打成形 , 所以被称为内模法 , 用这种工艺制造的筒板瓦凸面为绳纹、凹面为布纹 。 由此可见 , 绳纹是在制造瓦建材时因工艺原因遗留的 , 而不是有意拍印、刻画的 。 绳纹的功能
对板瓦来说瓦体凸面绳纹具的使用功能 , 秦汉时期屋面覆瓦形式为筒、板瓦扣合状态 , 板瓦仰置于屋顶 , 在屋瓦下面铺置草板泥 , 然后覆瓦 。 瓦体凸面有纹饰可以增大摩擦力 , 使板瓦更加稳定 , 所以时代越晚板瓦凸面绳纹越粗糙、草率 , 这样的绳纹具有更大的摩擦力 , 板瓦仰覆铺置时与草板泥接触面积更大、板瓦固定的也就越稳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