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鸣]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二 )


景祐二年(1035年) , 范仲淹由睦州调任苏州 , 他新任职时 , 适逢洪水泛滥 , 庄稼颗粒无收 。范仲淹一边开仓赈灾 , 救济难民 , 一边迅速组织人力疏通河道 , 兴修水利 , 以彻底根除水患 。在他的精心治理下 , 苏州遂成鱼米之乡、人寿年丰之地 。无论范仲淹到什么地方任职 , 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 兴修水利 , 培养人才 。关注民生疾苦、办实事 , 成为他从政生涯的鲜明特色 。
如果说一位官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政绩 , 那是并不难的事 , 在官场上最难的事 , 是自己的顶头上司犯有严重不正之风而去犯颜直谏 。因为前者不仅没有政治风险而且还会得好的名声 , 后者则有直接的风险后果 。但范仲淹不顾官场险恶 , 曾多次犯颜直谏 , 因而屡屡遭受贬谪 。
天圣七年(1029年) , 皇帝欲率百官为刘太后祝寿 , 面对如此有违国体的行为 , 不少大臣私下颇有微词 , 但没人能站出来劝谏 。秉性正直的范仲淹挺身而出 , 他直接上疏到刘太后那里 , 并指出皇帝“有事亲之道 , 无为臣之理” , 意谓皇帝孝敬太后可以在内宫率宗族行孝亲之礼 , 但若率百官在朝堂之上行礼 , 则有损国体皇威 。范仲淹还在上疏中要求太后还政于仁宗 。范仲淹此举 , 无异于太岁头上动土 , 结果 , 刘太后盛怒之下 , 将范仲淹逐出京师 , 发配到河中府(今山西永济)任通判 。
范仲淹此举 , 就连举荐他在京任职的晏殊也不理解 , 责之有沽名钓誉之嫌 , 行为有失轻率 。范仲淹不便顶撞恩师 , 回了一封言辞委婉的信诉说原由:如果身为命官眼见朝廷犯错都不敢劝谏 , 就对不起那份俸禄 , 也对不起江山社稷;如果大家都放任不正之风 , 则国何以为堪?表明自己不愿做明哲保身的太平官 。即使范仲淹被外放边远江湖 , 他仍然时不时上疏朝廷提出自己的一些利国利民的政见 , 由此可见其拳拳的报国之心 。
不久 , 刘太后去世 , 范仲淹以其正直的名声获得朝野尊重 , 很快被皇上召回任专门规谏朝政的右司谏 。其时宫中发生了因后妃争宠而导致郭后误伤帝颈事件 , 仁宗恼怒 , 加之权相吕夷简进谗 , 便决定废后 。范仲淹认为 , 郭后并无过错 , 皇上宠爱的妃子人品还不如郭后 , 废后不仅有违朝廷先例 , 更担心由此引起朝纲混乱 , 于是范仲淹上疏阻止仁宗废后 。其结果是触怒龙颜的范仲淹被外放睦州(今浙江桐庐)任知州 。
范仲淹虽屡遭贬谪 , 但其每到一地 , 不是兴农桑 , 便是修水利 , 或办学校树人才 , 丝毫不见其处江湖之远的抱怨情绪 , 令人钦佩 。
[宁鸣]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岳阳楼一层刻有《岳阳楼记》
03
宁鸣而死 , 不默而生
景祜三年(公元1036年) , 范仲淹通过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 , 对宰相吕夷简的用人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 , 并对宰相把持朝政、培植党羽等行为表示了极大愤慨 。同时 , 他主张皇帝应改变现有的用人制度 , 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 。这一行为 , 对时任宰相之高位的吕夷简而言 , 不啻是对其权威最严重的挑战和打击 , 他自然不甘示弱 , 于是以“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的罪名 , 对范仲淹进行了一系列的反击 。最终 , 范仲淹不敌吕夷简的老谋深算 , 无奈落得个“被罢黜 , 改知饶州”的下场 。
到了饶州后不久 , 范仲淹的夫人李氏 , 便因病去世了 。这对重视家庭亲情的范仲淹而言 , 应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 。上文说过 , 范仲淹两岁丧父 , 后随母改嫁到长山朱氏 , 一度被改姓为朱 , 直至他考上进士 , 都是用的朱姓 。不管是范仲淹本人 , 还是其当世之人 , 以及后来诸多范仲淹的研究者们 , 留下的各种存世文稿中 , 对范仲淹和其继父的关系 , 并没有过多的评论和判断 。但是 , 苏轼曾有一句“既长 , 知其世家 , 感泣去之南都” , 便可知道大概情况 , 范仲淹在亲情方面 , 应是很失意的 。范仲淹进入仕途后 , 便归宗复姓 , 恢复范仲淹之名 , 不但接母亲到身边赡养 , 以尽孝道 , 且对同母异父的三个弟弟和本家的范氏族人也都有照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