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鸣]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北京联盟_原题是:范仲淹:宁鸣而死 , 不默而生
两宋之时 , 士林兴盛 , 其中有一位人物 , 被众人公认为“一代之师 , 由初迄终 , 名节无疵” , 这位大贤 , 便是以“先忧后乐”享誉后世的范仲淹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范仲淹雕塑
01
为人苦奋 , 为官廉俭
范仲淹两岁丧父 , 孤儿寡母生活难以为继 , 其母只好改嫁朱氏 。幼年的范仲淹备尝人生艰辛 , 但因此也磨炼了他的意志 , 其穷则愈奋 , 发奋苦读 , 关于他“断齑划粥”的事迹 , 也传为千古佳话 。范仲淹在长白山澧泉寺读书期间 , “日惟煮粟米二升 , 作粥一器 , 经宿遂凝 , 以刀为四块 , 早晚取二块 , 断齑十数茎 , 醋汁半盂 , 入少盐 , 暖而啖之 , 如此者三年” 。后来 , 范仲淹又去应天书院求学 , 在那里“昼夜不息 , 冬月惫甚 , 以水沃面;食不给 , 至以糜粥继之 , 人不能堪 , 仲淹不苦也” 。经年累月废寝忘食的苦读 , 范仲淹学问勇猛精进 , 为日后成为千古名臣砥励了品格 , 打下了学识根基 。
如果说范仲淹童年、少年备尝艰辛实属人生无奈 , 但他登第出仕后仍过着清苦的生活 , 则是儒家士人修身的自觉 。纵观范仲淹的人生 , 其廉洁崇高、敢于担当 , 可谓行为世范、高山仰止 。
【[宁鸣]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 , 范仲淹科举登第后步入仕途 。最初在安徽的广德县任司理参军 , 即相当于现今的县法院审判员 。他为人耿介 , 常抱着案卷与郡守进行辩论 , 且将争论的内容记录在板壁上 , 以至他离任时 , 板壁已再写不下字了 。司理参军之职只是最底层的公务员 , 薪酬微薄 , 其时范仲淹的全部家当就是一匹马 , 因囊中羞涩 , 以至他回家接母奉养不得不卖掉此马以换取盘缠 , 而徒步回到故里 。
范仲淹以廉俭治家 , 对家人要求甚严 , 要求子孙秉持简约家风 , 其“子孙皆守其家法” 。史载 , 范仲淹母亲在时家里还很贫穷 , 其后虽然出仕发达了 , 但他廉俭之风不变 , 若家里没来客人 , 餐桌上很少见肉 , 妻子儿女的日常用度仅能维持即可 。俗话说 , 家严出孝子 。范仲淹严谨的家风涵养了范家子孙的节操 , 范家后人亦多以忠孝处世 , 后人赞其“千百年间 , 盖不一二见” 。
范仲淹曾在《上资政晏侍郎书》中表露心迹:本人虽然官小禄微 , 但一年的俸禄也有三十万钱 , 百姓耕田一亩方收获一斛 , 一斛所售不过三百钱 。按此推算 , 则农民耕田千亩才有三十万的收入 。如果遇上收成不好的年份 , 那么本人的俸禄用度相当于百姓耕种二千亩的收成 。耕种二千亩田地 , 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 , 凝结了农民多少血汗 。若本人还不为国为民尽心尽力 , 饱食终日 , 那就成了“天之螟”“民之螣”了 。范仲淹对天地及黎民常怀敬畏之心 , 知廉知耻之心可昭日月 , 殊为难得 。
范仲淹晚年任杭州知州 , 其时许多朝中退休官员以及文人高士在西京洛阳筑宅安家 , 颐养天年 。他在杭州的弟子们亦劝其到洛阳建宅安家 , 以娱天年 , 但他皆一一谢绝 。据《言行录》载 , 范仲淹入仕凡38年 , 官居参知政事(副宰相) , 一直保持廉俭之风 , 未增加一名仆役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岳阳楼畔千帆过
02
先忧后乐 , 敢于担当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表现了范仲淹强烈的担当意识 。
天圣四年(1026年) , 范仲淹于泰州西任溪盐官 , 此地濒临大海 , 常有海潮淹没田地之灾 。范仲淹致信知州张伦 , 建议修筑坝堰以防海潮 , 张伦阅信欣慰——不想部属中有如此关心地方建设的人才 , 欣然采纳范仲淹之议 , 并调任他任知县 , 负责筑坝修堰事宜 。范仲淹受命不敢懈怠 , 迅速组织民力物力筑修捍海堰 , 结果消除了海潮之患 , 使大量土地成为肥田沃土 , 受益百姓甚众 。
推荐阅读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写酒化泪”诉愁肠
- 范仲淹深度好文:你有多少德业,就有多少福报!
- 『』古人教我们的处世哲学——范仲淹侠心交友,富弼素心做人
- 范仲淹长篇网络历史小说《范公堤》在盐首发!线上线下同步与海内外读者见面
- []原创 范仲淹三遭贬黜,时人为何说“范君此行,尤为光荣”?
- 「完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确实是个一心为国的“完人”吗?
- 【】范仲淹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是毁在两个猪队友之手:石介和欧阳修
- 【大白话】原创 范仲淹很有禅意的一诗,通篇都是大白话,却充满哲理值得一读再读
- 范仲淹:《清平乐》里范仲淹,北宋的堂吉诃德,一个人挑战整个宋朝官场
- 『范仲淹』宋仁宗时期名臣辈出 要说最著名的属这四位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