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学霸进军2020高考40天冲刺: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常考描写技巧汇总( 四 )


【析】程千帆说“西风吹老洞庭波”有三奇:秋城的到来 , 不从草木变衰而从湖水兴波见出 , 一奇也;湖波能老 , 二奇也;湖波之老 , 是由于西风之吹 , 三奇也 。 其实这首诗还有一奇 , 那就是只此一句写实 , 其余三句均为虚 。 “一夜”句是想象中有夸张 , “醉后”句哪来实景?“满船”更在梦中 。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 月明羌笛戍楼间 。
借问梅花何处落 , 风吹一夜满天山 。
【析】一二句实写景 , 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 , 冰雪消融 , 牧马的季节到了 。 傍晚 , 战士赶着马群归来 , 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 , 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 , 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 , 将“梅花落”拆用 , 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 , 它们四处飘散 , 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 。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 , 想到梅花之落 , 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
动静结合
概念: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 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 , 特别注意动态描写 , 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 ,, 独出心裁 , “每着一字” , 而使“境界全出” 。 比如像“鸟宿池边树 , 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 ,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 , 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 , 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 , 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 , 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 , 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喧”为声 , “动”为动) , 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 因此 , 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 , 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
例1:简析下面诗歌的写作技巧 。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 , 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 , 王孙自可留 。
【析】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 , 动静结合是其主要手法之一 。 如《山居秋暝》 , 对景物的刻画细致入微 , 既有自然风景图 , 又有田园生活图 。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 , 静中有动 , 以动衬静 , 动静结合 , 构成动人的意境 。 第二联写物 , “明月松间照 , ”是静景 , 是所见 , 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 , 是动景 , 是所闻 , 动静融为一体 , 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 , 是所闻 , 用“莲动”衬托水幽 , 是所见 , 见闻交错 , “喧”幽互衬 , 颇具艺术感染力 。
例2: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 但闻人语响 。
返景入深林 , 复照青苔上 。
【析】前两句写黄昏时候 , 山林不见人影 , 寂寥、空阔 。 偶尔听到几点人说话的声音 , 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 , 反而更显得山之静 。 后两句明暗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 , 落日余晖打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 。 这里为声衬静 , 用了衬托 , 也用了对比 。
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 不是孤立存在的 , 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 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因此 , 我们在写景状物时 , 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 , 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 , 点面结合 , 烘云托月 , 使主体形象更丰满 , 更有特色 。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 , 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 , 是诗的中心 , “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 , 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 , 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 , 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