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李想造车“蒙眼”狂奔:跑赢了速度,却跑输了方向( 二 )

SEV上市之前李想曾预计 , 相应法规应该最早会在2016年出台 , 届时他的SEV也将走向合法 。 但现实是 , 李想不但没等来低速电动车的合规 , 而且从国家政策导向看 , 鼓励更长续航里程、更高电池密度、更低能耗的“先进”纯电动汽车成为了趋势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SEV很难再看到生存的希望 , 继续耗下去浪费时间不说 , 还有可能错过2020年这个新造车企业突围的最后窗口期 。
2018年3月 , 车和家宣布拿下30亿元B轮融资 , 并宣布与滴滴组建合资公司 , 在共享出行、自动驾驶的规模化应用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 对于与滴滴的合作 , 李想用了“战略转型”的说法 。 他还向外界宣布SEV项目暂停 。
第二次出牌
曾有媒体问过李想:你想象过最大的挫败是什么?李想回答说 , 是产品出来后不成功 , 没人买 。 因为车和家只有一次出牌机会 , 如果不成功 , 再也没有机会了 。
在第一次出牌失败后 , 李想“失声”了一段时间 , 微博活跃度降低的同时 , 线下活动也鲜少现身 。 彼时与车和家同期兴起的初创车企——蔚来、小鹏、威马 , 都已经陆续进入量产交付阶段 。
2018年4月20日 , 威马汽车在北京举行产品战略发布会 , 对外公布其首款车型威马EX5售价 。 作为被邀请嘉宾 , 李想也出席了发布会 , 他被安排坐在台下第一排 。 有消息称 , 当天 , 威马汽车邀请了数十家造车新势力的创始人 , 但愿意前往且真正前往的并不多 , 李想是少数到访者之一 。
尽管尽量低调 , 但当发布会结束 , 他被威马汽车联合创始人陆斌拉起来合影时——李想仍然被敏锐的媒体捕捉到 。 现场见到他的媒体回忆 , 他显得稍有些局促 , 没有停留太久就仓促离开 。
当时 , 有评论认为 , 失利后的李想就像是一个前来学习成功经验的学生 。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沈晖等人创业热情的感染 , 在威马活动现身后的6个月后 , 李想选择了第二次出牌 , 他将原本用于生产SEV的常州工厂进行了生产线改造 , 使其适用于车和家的另一个产品规划——“大而强”的中大型SUV生产 。 “这是一款没有里程焦虑的智能电动车 。 ”2018年10月18日 , 李想的第二款车“理想制造ONE”在北京正式发布 。 站在舞台上 , 李想着重强调了这一点 。 一方面 , 他试图撇清“理想制造ONE”与败于里程的SEV的关系 , 另一方面则突出汽车与目前市面上电动车产品不同——这是一款“增程式”电动车 , NEDC综合续航超过700公里 , 市区工况续航超过1000公里 。
当时有人提出质疑 , 如果SEV失败是因为里程 , 那么按照常规逻辑 , 李想应该做的是造一辆符合里程标准、并且更大的纯电动汽车 , 而不是“增程式” 。 因为增程式从某种意义上说 , 相当于“为了电动而电动” , 有点本末倒置 。 但李想认为“这是个非常适合中国的方案” 。
买资质花了冤枉钱?
随着理想ONE的诞生 , 李想开始为它在中国落地寻找“合格证” , 即取得新能源车生产的独立资质 。
当时 , 国内新造车企业中主流的拿资质方式主要有几种:一种是像蔚来、小鹏一样通过传统车企的代工合作来获得资质 。 另一种是像拜腾、威马、电咖一样通过股权收购有资质的传统车企来获得资质 。 当然 , 也有主动申请资质的 , 只是由于当时资质发放政策收紧 , 实现难度较高 , 鲜有企业愿意赌上时间去换取 。
李想显然不愿意继续浪费时间 。 对于产品有些理想化的他 , 也无法接受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产品在尾标上挂有其他品牌的标签 , 因此他选择了像威马一样去购买资质 。
2018年12月17日 , 力帆汽车发布公告称 , 拟作价人民币6.5亿元 , 将持有的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给重庆新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而后者的实际控制方是车和家 。
这是一个在当时看来性价比还算高的价格 , 因为威马收购大连黄海花费11.8亿元 , 电咖收购西虎则花费10亿元左右 , 拜腾津收购一汽华利的需要承担8亿元债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