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栏瓦舍勾栏:宋代的娱乐文艺“大世界”好不热闹( 三 )


再次说杂技 。 当时杂技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 狭义的杂技当时称为“踢弄” , 广义的杂技还包括魔术、口技和马戏 。
踢弄因杂技往往不离踢和弄得名 , 踢的有瓶、磬、缸、钟等 , 弄的有碗、花钱、花棒鼓等 , 此外还有走索、踏跷、上竿、打筋斗、过门子、过圈子等 , 虽继承前代 , 但难度大增 , 惊险奇特 。 例如走索不仅行走索上 , 还在锁上担水和装神弄鬼;有的艺人还把走索与踢弄结合起来 , 让观众见了惊心动魄 。
魔术变幻无穷 , 大多离不开一个藏字 , 例如藏人、藏舟、藏剑等 , 吞刀、吐火、吃针、取眼也无非是藏 , 当是也叫做“藏去之术” 。 宋神宗时 , 有一人擅长藏舟 , 用数十人抬舟 , 转瞬之间大舟不见 , 观众莫不惊骇 。 南宋临安有个艺人 , 能演出杀人复活术 , 当场将人头切下 , 再把它装上 。
口技当时也叫做“百禽鸣” , 因模仿飞禽走兽的鸣叫声而得名 。 宫廷的教坊乐人和民间艺人都有擅长口技的 。 他们模仿鸟叫 , 场内肃静 , 只听得百鸟在半空和鸣 , 犹如鸾凤翔集 。
宋代马戏 , 一方面有马术的特技表演 , 骑手在马上表演“立马”、“跳马”、“倒立”、“拖马”、“镫里藏身”等高难动作;另一方面 , 凡是经过训练的动物进行表演也都属于马戏 , 当时称为“教禽兽” , 包括“教走兽”、“教飞禽”、“教虫蚁”、“教水族”等 。
教走兽有笨熊翻筋斗、懒驴跳柘枝舞、猴子演百戏、狮豹表演等 。 教飞禽有禽鸟认书、乌鸦下棋等 。 教虫蚁表演各种小巧新奇的节目 , 例如蚂蚁角胜 , 是调教黄黑两队蚂蚁 , 大者为将领 , 插旗为号 , 能对垒交战 , 偃旗归穴 。 教水族有鱼跳刀门、乌龟叠塔和七宝之戏等 。 七宝之戏是艺人一边手敲铜锣 , 一边呼唤动物的名称 , 桶内鱼、蟹等七种水族应声出来 , 头戴面具 , 边游边舞 , 令观众趣味横生 。
最后说武术 。 当时城市里有商业性的武术艺人社团 , 例如南宋临安的射弓踏弩社、川弩射弓社等等 。 拳术往往以套路形式出现 , 器械武术也有长足的进步 , 南宋已有十八般武艺的说法 。 不少的武术表演与舞蹈相结合 , 称为“诸军百戏” 。
在瓦子勾栏或空地露台献演的各种武艺中 , 最受欢迎的是相扑 。 相扑也称角抵或争交 , 民间相扑手为谋生所作的表演 , 开场往往有女相扑手数对打套子 , 招徕观众 , 然后正式表演 。 女相扑手的表演一再遭到以礼法为理由的反对 , 但直到南宋后期依旧盛行 。
辽金 市民文化也相当繁荣 。 辽朝宫廷已有杂剧演出 , 民间当亦如此 。 金朝灭宋 , 将开封的杂剧、说话、小说、影戏、嘌唱等艺人一百五十余家迁往北方 , 这些文艺样式也在金朝广为流行 。
金朝说书人张仲轲擅长说传奇小说 , 杂以俳 优诙谐语 ,金代演员居所称行院 , 故而杂剧也称院本 , 即行院之本的意思 。侯马出土有金代砖雕戏台模型 , 设施完善 , 角色齐全 , 栩栩如生的反映了北方杂剧繁盛的情景 。 传世仅见的无名氏《刘知远诸宫调》与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倒都是金章宗时代的作品 。 正是在金院本与诸宫调的基础上 , 才繁衍出盛极一时的 元杂剧

  • 宋朝那些事儿 |最有态度
  • 微信ID:songchaohistory
瓦舍勾栏内鱼龙混杂 , 治安不良 , 容或有之 , 但对丰富城市生活 , 繁荣市民文艺 ,功不可没的 。 《贵耳集》就说“临安中瓦 , 在御街中 , 士大夫必游之地” , 他们也是这里的常客 。 《睽车志》则指出 , 这些士人唯恐招人非议 , 就“便服日至瓦市观优 , 有邻坐者 , 士人与语颇狎” , 看来瓦子勾栏是这些酸文人最放松的场所 。 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平民百姓 , 《南村辍耕录》说他们“每闻勾栏鼓鸣 , 则入” 。 《嗓淡行院》说到市民百姓到瓦舍勾栏去的目的:“倦游柳陌恋烟花 , 且向棚栏玩俳优 , 赏一会妙舞清歌 , 瞅一会皓齿明眸 , 躲一会闲茶浪酒 。 ”总之 , 是一种文化消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