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栏瓦舍勾栏:宋代的娱乐文艺“大世界”好不热闹( 二 )


说经就是讲说儒佛经书 ,临安说书人张廷叟以说《孟子》而闻名遐迩 , 现在仅存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就是 临安中瓦子印行的说经话本 。
小说是讲市井故事 , 又可以分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等 , 一般篇幅较短 , 有说有唱 , 使用白话 , 先以诗词或小故事引入 , 称为“入话” , 再讲一两个故事 , 称为“头回” , 正文说唱完毕 , 再以诗词或议论收尾 。 现存当时的小说话本有《京本通俗小说》 。
讲史是讲说历代兴衰战争的演义 , 以三国与五代史事最受欢迎 。 一般篇幅较长 , 只说不唱 , 并有议论 。 不过 , 有时说话人也说当代史 , 例如南宋王六大夫说《中兴名将传》 , 就是敷演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和岳飞的故事 。 现在公认的当时讲史话本有《五代史平话》和《宣和遗事》 。 这种话本 , 在体制上对明代白话长篇和短篇小说 , 在内容上对元杂剧与明传奇 , 影响都不容低估 。
杂说以机敏幽默的语言说噱逗笑 。 其中的“学乡谈”学说各地方言;“背商谜”是指本人心口相商或与别人相商 , 琢磨如何出谜猜谜;“说浑话”就是滑稽诙谐的语言表演 , 或说让人捧腹大笑的故事 , 或吟咏语有讥刺的歌诗 , 有点像现在的相声 。
演唱分为好几种 。 “小唱”声调重起轻落;“嘌唱”音调曲折柔曼;“叫声”模仿各种市井叫卖声;“唱赚”兼容小唱、嘌唱等多种声腔 , 伴以笛声鼓板 , 类似今天的大鼓;“合生”主要演唱诗词 , 指物题咏 , 应命立成 , 当场演唱;“乔合生”则是以滑稽或乔装的样子演唱合生;“陶真”以琵琶伴奏演唱小说或评话 , 类似后来的弹词 。
演唱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诸宫调”和“鼓子词” 。 诸宫调是兼用多种宫调演唱长篇故事 , 宫指以宫声为主的调式 , 调指以其它各声为主的调式 , 说唱兼备 , 以唱为主 。 演唱时用琵琶等弦乐伴奏 , 因此也称“搊弹词” 。 孔三传与张五牛分别是开封与临安诸宫调的著名艺人 。 “鼓子词”说用散文 , 唱用韵文 , 使用同一宫调反复以鼓伴唱 , 或写景叙事 。
勾栏瓦舍勾栏:宋代的娱乐文艺“大世界”好不热闹
本文插图

其次说戏剧 。 当时戏剧包括傀儡戏、影戏、杂剧和南戏 。
傀儡戏及木偶戏 , 一人用线牵提傀儡表演的 , 称为“悬丝傀儡”;用木棍操纵傀儡动作的 , 称为“杖头傀儡”;手擎幼童仿效傀儡表演的 , 称为“肉傀儡”;爆炸火药增强音响效果的 , 称为“药发傀儡”;另有在船上或水上表演的 , 称为“水傀儡” 。 傀儡戏题材广泛 , 能表演情节复杂的历史故事 , 很受民众欢迎 。
影戏已由纸影发展为皮影戏 , 因用羊皮雕形 , 比白纸不易损坏 。 艺人边讲唱故事内容 , 边摆弄人物皮影 , 透过灯光折射 , 在布幕上变化造型 。 故事内容也以敷演三国争战最受欢迎 。 洪迈有绝句说:“三尺生绡作戏台 , 全凭十指逞诙谐 。 有时明月灯窗下 , 一笑还从掌握来” , 形象生动的赞颂当时手影戏的高超艺术 。杂剧出现在北宋, 由唐代参军戏演变而来 , 但情节和人物都较参军戏复杂 , 其间也穿插一些插科打诨 。 角色通常有五个 , 即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 。 其构成有艳段、正本、杂扮三部分:正本是杂剧主体;艳段是正本演前的小段 , 也称焰段 , 意思是犹如火焰 , 易明易灭 , 相当简短;杂扮是正本演出后的小段 , 可取可舍 , 也可以单独表演 。 杂剧演出时有音乐伴奏 , 以锣鼓为节拍 。 开封每年七月七日到十五日上演《目连救母》杂剧 , 广受市民欢迎 。 遗憾的是 , 宋杂剧没有元杂剧那样有完整的剧本留传后世 。
南戏也称戏文 , 南渡以后兴起于 温州一带农村 , 故而也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 以村坊小曲演唱 , 起初结构简单 , 出场人物较少 。 后来传到都城临安 , 大为盛行 。 在南杂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影响下逐渐完善 , 演出体制与杂剧大体相近 , 并与杂剧并驾齐驱 , 标志着中国戏剧由萌芽走向成熟 。 宋元之际 , 南戏受北杂剧南传的影响 , 开始形成南北曲兼用的体制 , 成为明代传奇的滥觞 。 《永乐大典》收有《张协状元》和《宦门子弟错立身》 , 据说是目前仅存的宋代南戏作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