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妖哥哥你如何知道,自己会爱上什么样的人?爱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你如何知道 , 自己会爱上什么样的人?爱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编辑 / KY主创们
前几天 , 有位读者给我们留言 , 诉说对爱情“保质期”的困惑 , 留言说:“KY , 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一没了新鲜感 , 爱就结束了;可是有些人之间的爱好像却一直存在着 。 我希望能有长久的爱 , 但周围人总告诉我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 真的是这样吗?”
和留言中说的一样 , 很多人会对“长久的爱”嗤之以鼻 , 认为随着时间过去 , 爱很快会消磨殆尽 。 但心理学家Nathaniel Brandon教授并不同意这个看法 , 他认为 , 彼此倾慕、互相依恋的罗曼蒂克之爱能够持久存在 , 但那需要双方拥有和保持它的重要基础 。 在今天的文章中 , 我们将导读Brandon教授的著作《罗曼蒂克心理学:在一个反罗曼蒂克的时代里》 , 来谈谈罗曼蒂克之爱的基础是什么 , 如何选择我们的伴侣 , 以及这段爱的关系中会遇到怎样的挑战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罗曼蒂克之爱的核心和基础是心理可视性(Psychological Visibility)
人和人之间有不同的爱 , 罗曼蒂克之爱是其中一种 。 Brandon教授将其定义为:“人和人之间在精神上、情感上和性方面产生的强烈依恋 , 它是一方对另一方高度认可的反应 。 ”(p.3)经历着罗曼蒂克之爱的恋人 , 会对伴侣有强烈的感情倾慕 , 有精神上的依恋 , 并为对方的价值观、外貌等特质感到深深吸引(在Brandon教授看来 , 罗曼蒂克之爱只存在于男女异性恋的关系里 , 不过KY认为它并不受性倾向的局限 。 ) 。
尽管可能经历感情挫折 , 人们仍然有不断去爱、去和另一个人缔结关系的冲动 , 这是因为在罗曼蒂克之爱中 , 我们体验到了心理可视性(psychology visibility) , 即对一个人内在特质的理解和认可 。 心理可视性是罗曼蒂克之爱的核心和基础 。 在一段成功的罗曼蒂克之爱的关系里 , 双方都能拥有可视体验 , 都能感到自己的内在自我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接纳 。 反之 , 如果缺乏心理可视性 , 爱可能无法产生 , 或是无法长久生存 。
我们需要体验可视 , 因为它与“认识自我”的基本需求紧密相连 。 人们渴望并需要充分、真实、客观地了解自己 , 来为自己做出合适的选择与行动 。 然而 , 由于我们的内在特质(如性格、心灵、思维过程)并不像外在特质(如外貌、地位、成就)那样明显;并且我们的意识是流动的 , 会在不同的情境、时间中发生变化 , 因此仅仅通过自身的反思 , 可能无法得到完整、充分的评价 。 为此 , 我们需要和他人缔结关系 , 通过a.“主体内容的客体化”和b.“自我意识的外化”两种方式来获得对内在自我的可视:(pp. 63-64)
首先 , a. “主体内容的客体化” , 简单地说 , 就是通过感受“他人眼中的我”来感知我们的内在自我 。 我们是他人感知的客体(对象) , 通过他人注视我们的方式、与我们说话的方式和他们对待我们的行为 , 我们得以了解在对方眼里我们拥有什么个性、处于什么情绪状态以及拥有何种认知方式等 。 如果对方看待我们的观点与我们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认识合拍 , 并且他们的观点通过行为和话语传递了过来、让我们觉察到 , 我们就产生了心理上的可视 , 在对方的行为、话语中体验到了自我的反映:“原来我的内在自我是这样的”、“你看见了我、理解了我” 。 此时 , 对方也就成为我们自我心理的镜子 。
另一种方式是b. 自我意识的外化 , 即在他人身上看见我们自己 。 如果我们遇到一个人 , Ta的所思、所爱 , Ta对一些事件和环境的反应与我们相似 , 我们会觉得对方仿佛“另一个我” , 并通过观察Ta对世界的反应来感受和理解我们自己:“原来在这种情况下 , 我可能会这么做” 。
推荐阅读
- Hysound|如何护理保健可预防中风复发?
- 太平洋时尚网|如何延缓衰老?有什么办法
- 婚纱|当初突然走红的黑婚纱新娘,纹身剃头嫁给富二代,婚后生活如何?
- 心理FM|3分钟心理学 | 如何打破“被动沉默”的社交怪圈?
- 半雅少女|普通女生如何提升穿衣品味?
- 新鲜事儿|他实力还能打吗?
- 社会新鲜事|杨幂有多冷漠?离婚前和离婚后差别大,可怜的是小糯米
- 揽月Daily|暧昧不前的他,如何变贴心“爹系男友”?
- 婚姻|转眼间我成了大龄宅女,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 护理居家养老成主流,居家护理服务如何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