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明朝廷杖制度:本是“帝方自操权柄”的象征,却最终加速明朝灭亡( 二 )


从另一个角度说皇帝虽然高高在上 , 但作为一个人 , 同样具有七情六欲 , 有自己喜怒哀乐 。
比如武宗天性爱玩 , 不喜欢被束缚;崇尚武力 , 希望如他的祖辈一样建功立业 , 封自己做大将军 , 御驾亲征;世宗要尊自己亲生父亲为皇考 。
『皇帝』明朝廷杖制度:本是“帝方自操权柄”的象征,却最终加速明朝灭亡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些在传统士大夫眼中这些都是离经叛道 , 不可取的 , 不是一个明君应有的行为 , 但在皇帝看来自己的行为是无可厚非的 。
皇帝希望随心所欲 , 不甘心被掣肘 , 士大夫与皇帝冲突日益加剧 , 皇帝又不能通过法律途径惩处这些以忠君自居的廷臣 , 于是作为法外刑的廷杖就得以大行其道 , 君臣矛盾愈演愈烈 。廷杖制度成为内外廷政治斗争的工具
在皇帝与文官之间 , 还存在着一个特殊的权力集团:内官 。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内 , 内官一直在中央的政治权力角逐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 在明代也不例外 。
太祖在位之时 , 明令宦官不得参与政事 , 到成祖时 , 宦官开始进用 , 但此时皇帝完全能控制文官集团 , 宦官也不敢妄自主张 。
到宣宗时 , 宦官四出 , 为皇帝寻求珍异之物 。
正统以后 , 宦官的势力逐渐膨胀起来 , “有明一代宦官之祸 , 视唐虽稍轻 , 然至刘谨、魏忠贤 , 亦不减东汉末造矣 。”
文官集体从心底是鄙视内官的 , 认为宦官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集团 , 是寄生于皇权的产物 。
明代新帝即位之初权力不稳 , 对政治管理缺乏相关的经验 , 不得不依靠文官集体 , 随着年龄的增长 , 渐渐不满足受制于文官集体 , 只能依靠身边的内官 。
『皇帝』明朝廷杖制度:本是“帝方自操权柄”的象征,却最终加速明朝灭亡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因此有明一代 , 不时的出现一些权宦 , 一旦内官暂时执掌了皇帝的部分权力 , 为了保全或提升自己的官位 , 文官集体便会一定程度上对权势太监屈服 。
内官是皇帝身边不可缺少的角色 , 他们是皇帝身边的近臣 , 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空间距离方面的接近性 , 他们整日呆在皇帝身边 , 对皇帝的日常行为 , 喜怒哀乐了如指掌 。
二是心理方面的接近性 , 他们懂得察言观色 , 揣摩皇帝的心思 , 又是皇帝的玩伴 , 不过多干预皇帝的生活 , 皇帝在很多情况下相当的依赖他们 。
因此 , 内官凭借皇帝权威 , 获取了很多利益 , 有些时候甚至权倾一时 。
明代 , 文官集团的势力是在逐步上升的 , 他们要做帝国的最高决策机构 , 而将皇帝架空到一个象征性的地位 , 这是明代皇帝们所不能容忍的 , 不甘心权力的丧失 , 受制于文官集团 , 重新夺取政治话语权 。
但由于文官集团在人数和对政治的控制方面都具有优势 , 皇帝只得依靠内官这一势力 , 而内官归根到底是依附皇权而生的 , 在君与臣斗争的早期 , 或自身势力较弱的时候 , 自然而然的选择与皇帝结成一派来对抗日益壮大的文官集团 。
一般情况下 , 文官集团诉诸的要求大多数是合理的 , 皇帝无法通过正规合法的途径去惩罚大臣 , 而只能采用廷杖这一手段了 , 廷杖的执行过程中皇帝是决策者 , 内官是执行者 , 而惩处的对象大多是文官集团的成员 。
『皇帝』明朝廷杖制度:本是“帝方自操权柄”的象征,却最终加速明朝灭亡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另外 , 内官也在廷杖的执行过程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 廷杖的操作性强 , 具体执行时可操作性大 , 一般来说 , 有“着实打”和“用心打”两种情况:
被“着实打”的 , 一般不死则残 , 即使较轻的也要半年才能伤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