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 成都社区防疫样本166例背后的“金字塔”( 二 )

【红星新闻 成都社区防疫样本166例背后的“金字塔”】  时间流转 , 茶馆文化所代表的基层自治模式 , 在党建引领下重现于成都社区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出了要求 , 具体到成都实践的城市工作 , 社区是基础 , 通过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小切口 , 可以探索特大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成都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 , “发展”和“治理”则是成都社区齐头并进的“两条腿” 。
  “社区治理从来都是动态的 。”复旦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刘建军认为 , 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 , 社区也会“衰老” , 这个衰败的时限大多在10-15年 。而社区治理的根本 , 正是以可持续的发展来治理 , 以此推动社区的成长和城市的进步 。
  可持续的发展 , 在天府锦城的打造上得到实践 。
  有的社区以场景营造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 老破小的社区一跃成为年轻人青睐的网红打卡地 。例如大街小巷流传的那首《成都》里唱得温柔的玉林社区 , 有个名为“爱转角”的项目 , 把沿街的商铺重新打造招商 , 同时还在商铺旁的墙面上绘上涂鸦 , 社区门口的整体格局得以改造 。
  这样一来 , 不仅解决了摆摊占道 , 涂鸦还成为了玉林社区的标签 。成都人记忆里最好玩的猛追湾也变得“年轻”了 , 老城拆迁时安置居民的一个老旧小区改造为常租公寓万科泊寓 , 在时尚青年群体中流行 。锦江沿岸从德国酸奶、东南亚料理到网红鳝鱼面 , 已成为“小红书”上最热的街区 。
  有的社区成立了社区公司自我造血 。黉门街社区在去年成立了自己的社区公司 。体育健身、基本诊疗、困难家庭帮扶、规范停车……以往这些服务大多是政府买单 , 而社区公司不仅填补了社区服务空缺 , 还将盈利的20%投入社区公益基金反哺居民 , 用于支持扶贫帮困、助老助残等公益项目 。
  既有经济活力也有人文传承 , 社区以多元的形式创造岗位、创造机会 , 把居民聚拢起来 , 形成超大城市里的微观共同体 。一个个灵动的社区里 , 我们看到的是以人为本的新发展理念在社区的实践 , 发展回归到城市建设的人本逻辑 。
  坐标3
  “独唱”与“合唱”
  城市背后的“解压阀”和“动力源”
  疫情之后 , 城市公共安全被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 “韧性城市”也成为学界和媒体热议的词 。就如武侠小说里的秘密武器“软猬甲” , 它至软 , 又至坚 , 看似薄如蝉翼却又刀枪不入 。
  “建设韧性城市 , 需要进一步完善基层社区治理格局 。”在南京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叶南客看来 , 通过基层组织、“下沉”干部和社区人员 , 不仅及时传达相关信息、获取民声民意和化解纠纷矛盾 , 打开“城市韧性”的“解压阀” , 同时能充分调动群众自我调节、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 增强城市韧性的“动力源” 。
  下沉和调动 , 再次回到成都疫情防控中的“双线并举” 。与其说巧合 , 毋宁说是疫情期间 , “独唱”成“合唱” 。成都3年前开始布局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模式 , 让更多城市看到了共识 , 也看到了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应有之义 。
  3年前成都破题之时 , 曾有媒体预测 , 一个正在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 , 在社区治理中面临的课题、挑战、困难 , 以及应对的方向、思路和实践 , 必将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
  如今看来 , 当初的预测已成现实 。郑州、昆明等城市也在成都之后 , 陆续设立了市委社治委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罗兹曼领头撰写的《中国的现代化》里曾言 , “中国人在治理一个幅员辽阔而人口众多的社会方面 , 既无堪与平 , 更无出其右者 。”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 , 再次印证了他的判断 , 许多曾被视为世界典范的城市在疫情面前层层失守 , 中国却得以在社区有效控制 。
  当面临外部冲击时 , 城市间的经济韧性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 拥有多样化产业结构的大城市往往表现出更强的韧性 , 产业结构越多样化的城市越能迅速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 从而获得更长久和更坚实的经济韧性 。
  这次疫情大考中 , 成都成为全国复工复产复市最快、秩序活力恢复最好的城市之一 , 一季度GDP增速、进出口增速、综合PMI产出指数均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 体现出难得的经济韧性 。
  不容忽视的是 , 社区也是支撑经济韧性的那根弹簧 , 长期为新经济落地提供了场景 。“社区生鲜”将农产品直送到社区 , 实现了特殊时期“生鲜到家”的闭环 , “自动驾驶漫游车”“MR智能眼镜”等新产品给公园城市带来了绿道上的新玩法 , 还有那些城市变得更智慧的云平台 , 让街巷的停车、办事、邻里交往都变得更轻松 。
  一周前 , 成都为深化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找到新的着力点——场景营造 。社区可以提供多元体验 , 社区也可以拥有创业机会 , 生产和生活在社区柔性地融合 , 智慧智能场景在社区孵化落地 , 这再度丰富了传统社区的维度:它是生活活力的末端 , 也是经济活力的细胞 。
  随着成都进入“大运会”时间 , 社区发展治理体系的组织动员优势将为成都办赛营城发挥效应 。改变 , 正在成都的街巷社区发生:枣子巷归来、黄伞巷归来 , 有颜值、有文化、有温度的街区在重构、新生 。
  在公益与志愿服务工作的道路上坚持了19年 , 刘飞对成都在基层治理上的变化感受真切 。一个直观的例子 , 是社区公共空间变得温馨、亲民多了——“以前桌椅板凳都像上班坐办公室 , 确实偏行政化 , 现在的社区哪家不像咖啡馆?居民都愿意去坐坐、去参与、去贡献 。”
  从刘飞的办公室望出去 , 红星路35号文创产业园里 , 三角梅和咖啡馆簇拥 , 成都老街巷特有的烟火气十足 。
  成都 , 真的安逸 。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张凌 钟茜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