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淮西集团的没落,看朱元璋“英雄主义”与“乡土情怀”( 二 )


洪武初年明朝政治格局奇特 , 传统意义上占据正统地位的江浙儒生并未受到应有重视 。“重武轻文”这一思想主线基本贯穿明朝初年 , 文臣的地位在这一时期甚至堪称低微 。以《明史》记载来看 , 文臣武将地位差主要体现有三:第一 , 武将死后有谥号 , 而文臣死后是没有谥号的;第二点 , 武将可以被封为侯爵 , 而洪武年间的文臣没有被封为侯爵的例子;第三点 , 武将大都担任重要职位 , 而文臣担任的往往是一些闲职 。以“淮西集团”为首的武将地位在洪武初年被极度拔高 , 而以江浙儒生为首的文臣则受到了打压 。
「」从淮西集团的没落,看朱元璋“英雄主义”与“乡土情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一种必然 , 它与朱元璋得天下的过程有着直接的联系 , 但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朱元璋个人的出身 。朱元璋是仰仗自己的乡党们得来天下的 , 他必须在自己成功之后对功臣们做出回报 。除了物质上的反馈 , 朱元璋提供更多的恰恰是思想支持 。
“淮西集团”一直是朱元璋内部的基石 , 它的内部是以武将作为核心的 , 而这些人本能地瞧不上那些只会夸夸其谈的士人 。除此之外 , 明朝初年的外部局势并不乐观 , 全国各地依旧有各种势力崛起 , 而蒙古势力在境外也有卷土重来的趋势 。朱元璋无论是从个人的感情出发 , 还是基于明朝初年的政治现实 , 都必将继续重用淮西旧臣 。
「」从淮西集团的没落,看朱元璋“英雄主义”与“乡土情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朱元璋个人的出身是“淮西集团”得到重用的根本原因 , 这其实也是他在洪武中后期大开杀戒的根本原因 。朱元璋的出身有着三层含义:第一层是地域上的 , 也就是他所仰仗的淮右地区;第二点是他的身份 , 也就是他一直标榜的“布衣” , 实际上更为准确地来说是“流民”;而第三点则是文化上的 , 他的本质是游牧与中原文化结合的产物 。
淮西处于南北分界点上 , 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同时 , 也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接受了游牧文化的渗透 , 而出身底层的朱元璋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成长 。他的身上有着强烈“小农意识”和“实用主义意识” 。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使得朱元璋寄希望通过“地域”、“乡情”、“血缘”等纽带将国家变为自己的“私产” , 而“实用主义哲学”则使得他对儒家那一套不感兴趣 。在种种条件之下 , 朱元璋将“淮西集团”作为明朝的权力核心是一种必然 。“家族企业”与“个人英雄”的矛盾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 在中央集权逐渐发展的过程中 , “淮西集团”竟意欲与明政权争锋 , 这也使得“淮西集团”与朱元璋之间的矛盾开始显露了出来 。朱元璋有感于宋朝“文人政治”的弊端 , 加上他的“实用主义”使得他有意淡化士大夫阶层的影响力 。但在执政后不久 , 过分冷落文官的弊端就显示了出来 , “淮西集团”失去了任何制约开始极度膨胀 , 直接威胁到了朱元璋的帝权 。朱元璋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 。
「」从淮西集团的没落,看朱元璋“英雄主义”与“乡土情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朱元璋所重用的乡党集团内部出现了众多不和谐的声音 , 其中的重要例子就是胡惟庸和蓝玉 。“胡蓝之狱”可以看作是朱元璋的有意为之 , 他趁着此机会对权力进行收拢并彻底收拾了“淮西集团” 。朱元璋借着“胡蓝之狱”的势头 , 开始着手废除丞相 。“设相之后 , 臣张君之威福 , 乱自秦起 , 宰相权重 , 指鹿为马 。自秦以下 , 君天下者 , 皆不鉴秦设相之患 , 相继而命之 , 往往病及于国君者 , 其故在擅专威福 。”在朱元璋下令撤销中书省之后 , 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就此消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