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趣仙草清朝正统性建立的代价


下面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清朝的正统性建立之后 , 它所付出的代价 。 大一统有大一统的好处 , 版图、疆域、控制都是前所未有的广大开阔 , 具有包容性和多民族共存的特点 。 但是也往往要为此付出代价 , 清朝在大一统基本版图框架之下 , 行政化的管理越来越严 , 主要表现在对士阶层的活动进行严密控制 , 通过文字狱、删削违碍文字、征书、编书等举措严格剔除不利于自己统治的思想 , 尤其在征集各地藏书和编纂官方经书史书的过程中 , 不断筛选大量符合皇帝自身喜好的内容 , 然后把不喜欢的东西逐渐排除 , 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 这个黑暗的局面是以打着尊崇经典的旗号制造出来的 , 比如刚才提到的关于大一统的问题 。 大一统是儒家经典里面曾经特别强调的空间拓展问题 。 后来我们知道“夷夏之辨”、“非我族类 , 其心必异”这些思想逐渐变得流行是因为汉人跟辽金等北方民族冲突越来越剧烈而造成的后果 , 形成这样一套思想和观念 。 大一统逐渐把种族的界限淡化之后 , 也会削弱宋代以来形成的儒家文化的主体性 。 我们知道宋朝儒家思想昌盛 , 文人被尊崇 , 儒家传统在文人的倡导之下形成了一个非常活跃的局面 。

火趣仙草清朝正统性建立的代价
本文插图

但是到了清代以后 ,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不见了 。 简单地说 , 就是宋以后儒家形成了一套非常复杂的、与王权博弈较量的对话系统 , 其中一种说法叫“道统”与“政统”的区分 , 也就是说皇帝是政治人物 , 士大夫在思想上握有思想教化优势 , 给王权提供统治的文化渊源 。 这套东西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固定的模式 。 宋代以后继承了孔子为素王的思想 , 素就是空的意思 , 有德而无位 , 就是孔子虽然掌握着道德权力但是没有政治权力 , 政治位置要由君王来做 , 但是有道德的人才有资格来评估君王统治的好坏 。 你要想王位合法 , 得到政统地位 , 必须从儒家这里获得道德支持 。 有德者得天下 , 但德的标准是由士大夫制定的 , 也就是知识分子掌握的 。 在宋以后 , 道统和政统是截然二分的 , 互相较量 , 有时候甚至打个平手 。
我们知道王阳明宣布自己内心的世界可以包容宇宙 , 实现“天人合一” 。 所以王阳明是非常伟大的思想家 , 他强调内心世界要强大到足以吞噬外部世界 , 士人的主体性才能建立起来 。 到了清代 , 皇帝把“道统”和“政统”都收归到自己身上 , 士人的地位就被边缘化了 。 在《何处是江南》中我曾写到宋代知识分子入宫给皇帝讲经 , 皇帝是当作一个学生来听的 , 因为他觉得知识分子满腹经纶 , 虽然我贵为君主 , 但我还要做个学生 。 但是在明代 , 这个位置逐渐被颠倒 , 但还是有一些基本规矩 , 到了清代的康熙时期又有所变化 。 康熙那时候也想学儒家经典 , 非常有意思的是 , 他请经筵官讲一段 , 然后康熙也讲一段 , 到最后变成康熙主讲了 , 老师变成听课的了 。 有一段时间康熙讲完了 , 主讲人觉得康熙讲得太好了 , 然后就拼命说还是君王讲得好 , 我只不过给您抛砖引玉 , 满嘴都是阿谀之辞 。 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宋代以后形成道统和政统分家的局面 , 两者由此合二为一 , 皇帝自己说了算 。 他自己不但是一个君主 , 而且控制着思想本身的定义 , 对士人思想的优劣做出一个终极判断 , 这导致了教化角色发生逆转 。 出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局面 。

火趣仙草清朝正统性建立的代价
本文插图

康乾盛世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皇帝的个人能力支撑起来的 , 其中有很多统治指标都是值得夸耀的 , 如乾隆时期统一了蒙古、新疆 , 经济发展也出现了繁盛的局面 , 养活了3亿人口 , 大量引进不同作物 , 粮食的多样性改变了饮食结构 , 这些都是他的贡献 。 但我觉得他还导致了另外一个结果 , 我们看正统性所付出的代价非常明显 , 思想的解释权完全落在了君王身上 , 知识分子都是按照皇帝的眼色来发表看法 , 皇帝说什么就按照皇帝的意思加以诠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