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老板直播当网红,传统旅行社花式自救:员工“共享”卖烧烤( 二 )


“越是没业务的时候 , 越忙 , 越心累!好多东西要慢慢捋顺、重新考虑 。 ”疫情发生至今 , 旗下14个分公司的管理层、员工都在忙着自救 , 并抽空完善企业培训和未来发展规划 , 为旅游业复苏做准备 。
“占公司业务总量四分之一的研学游业务停了 , 境外游业务也是前途未卜……”疫情发生以来 , 公司迅速配合政府部门暂停业务、退费 , 最大限度保护消费者权益 , 目前 , 营业收入损失惨重 , 还有一些境外游业务预付费用无法退回 。
徐华玉是安徽旅游业的“老兵” 。 2003年非典期间 , 他下海创办了这家旅行社 , 享受过旅游经济发展的红利 , 也经历过旅游业改革的阵痛 。 在旅游业打拼近30年的他回忆 , 当年非典后 , 旅游业迎来一波“报复性”消费 , 说明疫情并未伤及消费者信心 , 只带来了短暂的“物理变化” , 但此次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无疑是灾难性的 , 影响时间长、范围广 , 旅游市场将会发生颠覆性的“化学变化” , 自己有一种“抓不住未来”的感觉 。
为此 , 公司不得不开展自救 , 在不降预算目标、全年工资总额和不主动裁员前提下 , 撑住企业 , 稳住客户、员工、现金流 。
“高管降薪40% , 员工降20% , 每人只发1240元基本生活费 , 只为让公司活下去 。 ”徐华玉感慨 , “公司就像300多名员工的家 , 家还在 , 员工心就定了 。 ”
最初 , 他给微信通讯录里的100个朋友发了消息 , 想整合跨行业闲置资源 , 进行业务合作 , 立马得到了很多表示支持的回复 。
随后 , 徐华玉和一家农产品企业达成协议 , 由对方提供原料产品 , 并取得食品相关经营手续和许可 。 4月起 , 公司位于合肥一家商业综合体内300平方米的旗舰店 , 销售橱窗被改造成了卤菜销售窗口 , 客服人员“变身”食品推销员 , 向来往客流推荐卤鹅等菜品 。
“这些新举措都是为了员工生存 , 不过搁在以前 , 会被认为是‘不务主业’ 。 ”徐华玉感慨 , 疫情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势 , 倒逼着公司上下实践新思路 。 现在 , 他每天带头发朋友圈 , 发动员工帮助周边农户卖草莓 , 并和本地的樱桃种植大户联系 , 策划了一系列网络销售活动 。
此外 , 该公司和受影响较小且用工有需求的行业合作 , 提供“共享员工”服务 , 并呼吁员工如果自己能找到出路 , 公司可以办理“停薪留职”手续 , 并帮助购买劳动保险 , 等到公司渡过难关后再“回家” 。
就在五一期间 , 芜湖分公司迈出了跨度更大的一步 , 与当地一家知名烧烤店“共享员工” 。 经过市场调研和专业培训 , 公司的几位女员工已经到岗 , 可以胜任清洁、选材、备货、炸烤等工作 。 分公司的微信公号上还打起了广告——“左手旅游 , 右手餐饮 , 不抛弃 , 不放弃!”
周边游成“热点”想止损还是难
相对长途旅游的低迷 , 让徐华玉有些喜出望外的是 , 公司在合肥郊区马郢基地打造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 , 正在逐渐恢复人气 , 亲子游业务受到欢迎 , 很多家长带孩子来体验生活和劳动乐趣 。
“当时是想通过研学旅、亲子游带火餐饮和特产销售 , 吸引外出青年返乡创业 , 带动贫困户就业 , 变输血为造血 。 ”事实上 , 徐华玉很早就向员工提出“旅行生活”概念 , 倡导“旅行是一种生活方式” , 但那时只是停留在理念上 。 眼下 , 因为疫情 , 旅行社不得不围绕“生活”做文章 , 开始“深耕”周边游、短途游等领域 。
“盘活周边黄山、庐江、九华山等地的民宿、古村落、休闲基地 , 打造农耕、田园、古典、读诗等多元主题的旅游产品 , 通过优惠吸引游客 。 ”徐华玉认为 , 目前形势下 , 周边游一定会成为旅行社的发力点 , 但是此类产品利润微薄 , 对于公司止损 , 只能是杯水车薪 。
同样在江苏省 , 苏锋也积极转变思路 , 将目光瞄向周边的“小众”路线 。 “我们旅行社以往都是走‘名山名川’线路 , 现在 , 尝试找风景好、空气好的旅游资源 , 打造短途线路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