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子寒:“寄北”还是“寄内”——一则《夜雨寄北》的教学省思 |【文化一瞥】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子寒:“寄北”还是“寄内”——一则《夜雨寄北》的教学省思 |【文化一瞥】
李商隐子寒:“寄北”还是“寄内”——一则《夜雨寄北》的教学省思 |【文化一瞥】
本文插图

夜雨寄北
李商隐
李商隐子寒:“寄北”还是“寄内”——一则《夜雨寄北》的教学省思 |【文化一瞥】
本文插图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共剪西窗烛
巴山夜雨涨秋池
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子寒:“寄北”还是“寄内”——一则《夜雨寄北》的教学省思 |【文化一瞥】
本文插图

李商隐子寒:“寄北”还是“寄内”——一则《夜雨寄北》的教学省思 |【文化一瞥】
本文插图

李商隐子寒:“寄北”还是“寄内”——一则《夜雨寄北》的教学省思 |【文化一瞥】
本文插图

故事得从上个学期说起 。 在笔者任教的初一年级 , 语文课本的最后一节内容是“课外古诗词诵读” , 其中有一首李商隐的诗《夜雨寄北》 。 说实话 , 由于笔者认为这首诗相对简单 , 所以讲授前并没有查阅很多的资料 , 基本是按照教材的注释和赏析发挥 。 只记得当时讲“何当共剪西窗烛”一句 , 说到作者想象与妻子会面 , 却在深夜聊着当时在巴山的思念之苦 , 全班同学一副被塞了“狗粮”的样子 , 惊叫连连 。
因为应承才社要疏解李商隐诗 , 本拟如前面“做”杜诗的同学一般 , 找一首古风或者排律 , 长一点的 , 细细梳理一番 。 但近期事务繁杂 , 加上自己一事做毕便要懒一时的恶习 , 居然就拖延下去了 。 眼看着时日无多 , 又不能复“鸽”诸君 , 只好捡起刘学锴先生的《唐诗选注评鉴》 , 寻找灵感 。 鬼使神差之下 , 竟直接翻到《夜雨寄北》这一页 , 细细读完刘先生的注评 , 隐隐觉得哪里不对 。 打开上学期所使用的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版) , 发现本诗的注释处分明写着:“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 。 寄北 , 当时诗人在巴蜀 , 妻子在长安 , 所以说‘寄北’ 。 ”
李商隐子寒:“寄北”还是“寄内”——一则《夜雨寄北》的教学省思 |【文化一瞥】
本文插图

李商隐子寒:“寄北”还是“寄内”——一则《夜雨寄北》的教学省思 |【文化一瞥】
本文插图

李商隐子寒:“寄北”还是“寄内”——一则《夜雨寄北》的教学省思 |【文化一瞥】
本文插图

注释所云之《李商隐诗歌集解》 , 是刘学锴、余恕诚二位先生编著的 , 而刘先生之《评鉴》 , 李商隐诗部分的不少观点 , 是直承于《集解》的 。 如果仔细看过《集解》 , 教材的编者当不会在注释中表露出这首诗是作者写给自己妻子的意思 。 因为经过刘学锴先生的考证说明 , 此诗“当是梓幕思归寄酬京华友人之作 , 确年不可考 , 约在梓幕后期 。 ”(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第1版)而在《评鉴》中 , 刘先生则进一步指出此诗当作于大中七年秋 。 此外 , 另有一条有趣的证据 , 可以证明教材编者不仅没有细读《集解》 , 更可能连翻都没有翻过 。 经笔者于国家图书馆“文津搜索”检索 , 得中华书局之《李商隐诗歌集解》计有三个版本:1988年版、2004年版、2016年版 。 事实上 , 在中华书局的官网上 , 也确只有这三个版次 , 其余都只是重印而已 , 按照通行的规则 , 是不能称“版”的 , 第不知教材所云之“1998年版”来自何处 。
按说问题至此已经解决了 , 是教材声称选自《集解》 , 却未看书中的具体内容 , 而另有所本 , 做了注释和鉴赏 。 但笔者唯恐才社诸君计之曰:“就这?”只好由此出发 , 再做探究 。
首先是“寄内”还是“寄北”的问题 。 “夜雨寄内”据说是此诗的别题 , 清人冯浩《玉谿生诗详注》(乾隆四十五年德聚堂刻本)云:“《万首绝句》作‘夜雨寄内’ 。 ”今所见明本《万首唐人绝句》无作此者 , 据刘学锴先生所述 , 现存李商隐诗集诸旧本除姜道生刊本作“夜雨寄内”外 , 均作“夜雨寄北” 。 此外 , 在宋人范晞文《对床夜语》中提到“李商隐《夜雨寄人》” , 则此又有别名 。 今所见《对床夜语》的清代和民国版本均作此 , 明抄本在上海图书馆 , 未见 。 其中原因复杂 , 无法细究 , 姑列于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