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古宋七子》之老子: 鹤驮老子歇高台( 二 )


讲学论道升仙台 云上乘风驾鹤去
柘城县北部的远襄镇 , 古称傿城 , 曾是傿县治所所在 。 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 春秋时陈胡公在此筑城 , 西汉时刘邦在此置县 , 为经济文化重镇 , “远襄晴岚”为柘城八景之一 。 在这里 , 考古工作者曾大量出土“中华第一币”贝币 。 其出土的地点 , 正是世传老子羽化升仙的地方——升仙台 。 73岁的老君堂村民李海兰说 , 当年老子驾着仙鹤从南面而来 , 在此停留传道讲学 , 后来得道驾着仙鹤升仙而去 。 也因此 , 这里成为柘城县另一处与老子有关的文化遗迹 , 为该县明清“七台八景”之一 。 清光绪二十二年《柘城县志》记载:“升仙台 , 城北二十里 , 相传老子讲道于此 , 上有白云寺 。 ”其位置位于远襄镇老君堂村南侧 。 实际上 , 这座台子是为纪念老子晚年在这里聚徒讲学而修的 。 因为古人有筑坛讲学的传统 , 所以 , 老君台是老子晚年传播天下大道 , 宣讲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上善若水”“尊道贵德”“以百姓心为心”的深邃思想的地方 。
伴着知了的嘶鸣 , 笔者在远襄集南宁柘公路东侧看到了掩映于苍翠树林中的升仙台遗址 。 与印象中的高大古台不同 , 李海兰所指的古台处却是一处坑塘 。 李海兰说 , 以前这里可不是坑塘 , 是高大的土堌堆 , 大约有两人高 , 方圆几亩地 。 1958年 , 生产队拉土积肥 , 这里逐渐被拉平 。 再向下挖 , 就挖出了很多汉代墓葬 。 后来 , 文物部门就来人开始考古 。 据市、县文物工作者探明 , 夯土台南北长120米 , 东西宽100米 。 遗址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汉代墓群 , 发现大量的空心砖墓、画像石墓 , 墓内文物较为丰富 , 出土有大量彩绘陶罐 。 下层为新石器时期 , 某个部落聚集聚居地遗存 , 曾出土一些绳纹陶罐等器物碎片 , 而最具价值的 , 是发现并出土了我国最早的货币——贝币 。 如今 , 为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崇祀先哲老君庙 感悟大道读智慧
远襄镇老君堂村名的由来 , 与升仙台上所建的崇祀老子的庙宇老君堂有关 , 村以庙名 。 据当地群众讲 , 远襄自古就有“六里五座庙”之称 , 老君堂是这一带比较有名的庙宇 。 解放后 , 升仙台还高大如山 , 当时台上建老君庙数10 间 , 建设规模宏大 , 建筑风格独特 , 院内松柏林立 , 是当时柘城县城以北的一处胜景 。 可惜台庙在破“四旧”时被毁 。 如今的老君堂是20世纪80年代 , 当地群众在原址上重新修盖的 。 三间大殿仿古建筑古朴庄重 , 殿前功德碑林立 , 看起来附近村民崇祀老君之风依然盛行 。 李海兰说 , 这几间大殿当时还是他领着施工队修建的 。 “常为仙人驾 , 云上乘刚风 。 ”如今 , 老君堂遗址处绿树掩映 , 鲜花绽放 , 绿草如茵 , 古色古香 。 两侧河水潆绕 , 景色优美 , 呈现出一派庄严、肃穆、优雅、和谐的景象 , 吸引着当地香客和远处游人来此拜祭观光 。
伫立于远襄老君堂前 , 眼前仿佛闪现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正在传经布道 , 又仿佛他驾鹤从云中来 , 来时紫气漫空 , 又仿佛他从云中去 , 去时仙鹤排空 。 老子 , 是一个人 , 他在中国哲学史的地位无与伦比 。 老子 , 是一位神 , 他在中国神话故事中地位至高无上 。 老子 , 是一本书 , 他深邃的思想底蕴须仰视才能品读 。 鲁迅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家 。 ”在柘城的歇鹤台、升仙台、老君堂遇见老子 , 在不可思议神乎其神玄之又玄的智慧里 , 在道和德、虚和静、有和无、益和损、知和智、易和难、谷和神、天和地、进和退、美和善的自然里 , 在“瑞羽奇姿踉跄形 , 称为仙驭过青冥”的驾鹤仙游中 , 感悟着先哲博大精深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 。
(刊登于2019年8月1日《京九晚报》15版“厚重商丘”专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