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丘《古宋七子》之老子: 探秘太丘老君堂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古宋七子》之老子: 探秘太丘老君堂
太丘《古宋七子》之老子: 探秘太丘老君堂
本文插图

阅读提示:“梁上君子”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 , 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地就在永城市太丘镇 。 太丘 , 是一个地处黄淮腹地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古镇 , 这里曾是宋国桑林神社的所在地 , 曾立太丘故县 , 老子曾在这里修真悟道 。 长久以来 , 这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要慌 , 不要忙 , 二月十五老君堂” 。 老君堂 , 是当地人所建纪念老子的庙观 。 农历二月十五这天老子诞辰日 , 大家都要放下手头的活计 , 去老君堂焚香叩拜 , 参加一年一度的老君堂庙会 。
老君堂的道家文化充满神秘色彩 。 据说老子在太丘桑林神社故址之上修行时 , 曾降服巨兕化为青牛代其原有坐骑 , 他西出函谷关时所骑青牛即此 。 兕乃上古神兽 , 《山海经》有载 , “其状如牛 , 苍黑 , 一角 。 ”因太丘既有一望无际的桑林 , 又有清澈甘甜的睢水 , 兕经过这里就栖息于此 。 饮水时 , 遇到老子的坐骑嵩山千年松精所变的青牛 。 兕很生气松树成精幻化成与自己差不多的模样 , 就与松精所变青牛缠斗起来 。 松精不敌变回原形 , 成为后来陈寔祠前的大松树 。 兕仍不依不饶 , 用独角撞击遍体鳞伤的松树 , 并伤及无辜百姓 。 老子用金刚镯把巨兕降服 , 将其独角给磕了下来 , 用两根竹笋代之 , 又把拂尘接在了兕受伤的断尾上 。 从此 , 兕化为板角青牛驮着老子游方布道;老君把兕角做成如意 , 以替拂尘 。
太丘《古宋七子》之老子: 探秘太丘老君堂
本文插图

道教文化浸太丘 一镇两宫成奇观
老子的道家文化浸润在太丘人的骨子里 , 就从当地建有两座纪念老子的老君堂即可感受到 。 笔者在太丘采访时询问老君堂的位置 , 当地人问:“您是看老的老君堂 , 还是新的老君堂?”经了解方知 , 老的老君堂即是明代建筑遗存 , 位于太丘中学院内;新的老君堂即是另辟新址所建 , 位于旧址东北方向的陈寔路北侧 。
当地人有浓浓的老子情结 。 据地方文史学者依据有关文献推测 , 在唐宣宗大中(847-860年)年间 , 时任永城主簿的姚铤与太丘乡贤共同捐资兴建了太丘老君堂 。 为什么老君堂会建在太丘而不是建在永城县城或别的什么地方呢? 学者说 , 因为太上老君是“道德天尊” , 太丘是宋国神社“以德化民”之地 , 老君堂建于此处名副其实 。 后来历经战乱 , 太丘老君堂在明代重新修建 , 并于1903年由崔楼村崔吉才的祖父请山东工匠再次修缮 , 以及1947年崔楼村村民集资最后一次重修 。 该旧址老君堂建筑形式为中国传统的庙宇式结构 , 堂开三间 , 蓝砖砌筑 , 小瓦覆顶 。 庙堂正中太上老君端坐在青牛之上 , 面目慈祥 , 手托如意 。 东西两侧塑有张天师等神像 。 诸神像神采各异 , 栩栩如生 。
随着形势的发展 , 老君堂因位于教书育人之地 , 当地群众焚香祈福不太方便 。 时光流逝 , 到了2012年的时候 , 太丘镇工商联筹资200余万元另辟新址再建老君堂 , 有大殿、东西厢房等 , 形成颇具规模的园林建筑群 , 称“弘道宫”并建山门牌楼 , 牌楼前建有青石牌坊 。 石坊高8米 , 宽12米 , 正中书有“道德真源” , 左右书有“崇法”“弘道” 。 从石坊到牌楼是33米 , 寓意着道家“三生万物”的宇宙观 。 牌楼中供奉的是风雨雷电四神 , 东厢房供奉的是王灵官 , 西厢房供奉的是黑脸武财神赵公明 。 大殿供奉的是太上老君,两侧分列四位弟子庄子、文子、关尹子、列子 。 不同于一般老君像手持蒲扇或拂尘 , 这尊老君像手托捧着一柄玉如意 , 正蕴含的是太丘流传的“得青牛拂尘换如意”的故事 。 由此 , 太丘形成了“一镇两宫”新旧辉映的景观 , 使饱经风霜的老君堂重新焕发出道教圣地的风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