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香东晋权贵政体是如何发展儒学的?( 二 )
本文插图
自那时起 , 玄学便逐渐销声匿迹 , 即便是在崇尚四学的南朝时期 , 也是此玄学非彼玄学 , 实质意义上来说是道学 , 这就是儒道开始分隔的开端 。
当然儒学也在发展 , 东晋的儒学有别于早先汉代时期 , 因历经过西晋的造化 , 东晋的儒学更像是玄儒的结合 。 正所谓 , 儒学对道学的接纳与融合 , 在东晋演变成了时代思想转折的新儒学 。 二、东晋学者代表思想特征
葛洪的《抱朴子》与张湛的《列子传》均为东晋新儒学的表率 。 葛洪字稚川 , 丹阳郡人 , 幼年家道中落 , 从小习得儒家经典 , 随后师从而郑隐、鲍靓 , 从政于咸和年间 , 最后归隐山林 。
而《抱朴子》正是葛洪暮年所著的精髓 , 分别为内外两篇 , 内篇二十卷 , 论述神仙方药、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 , 主医药学方向 , 外篇五十卷则是阐明人间失得 , 世间臧否 , 儒道两家思想在其中显现 。
而张湛 , 具体信息不详 , 仅仅在个别典籍中有少数记载 , 他所在的时期是东晋前期 。 因为生活在权贵霸权的东晋时期 , 因而他们思想论述都是围绕着权贵利益展顽固刻板开 , 再而对儒学在自己理解层面进行相应的升华 。 所以东晋新儒学的思想特质内容也有变化:(一)圣人标准
首先是对圣人的定义有所变化 , 汉代的标准是知书和崇尚礼 , 到东晋则有所变化 , 就像葛洪以为是圣人有百面 , 并非绝对使然 。 而张湛主张圣人应该遇事而感发 , 顺从心性而为之 , 圣人不是一个绝对的指标 , 并非是一个静止的绝对标准 , 而应在不同的时期 , 有不同的作为及变通 , 顽固刻板非圣人也 。
张湛也详尽了礼仪与圣人而言为何的问题 , 他以为 , 固然诗书礼乐是对于圣人而言是相当重要的辅翼 , 然则怎么样去正确的使用也是重中之重 , 用不好不如不用 。
若是顽固不堪 , 贪欲和利益会蒙蔽双眼 , 那么便会不受世人所接纳 , 因此礼仪应该再恰当的地方使用 , 不当时候也应放手 , 能进能退 , 留有余地 。
且他还有一个重要的论点 , 那便是不蹈前人覆辙 , 趣举绝远 。 张湛更是升华了嵇康和郭象的概论 , 他阐述“世人所谓圣者 , 孔子皆云非圣”不同的时代主张不同 , 面临的时代问题也不尽相同 , 前人的经验不能完全被后世所复制 。
那趣举绝远又是何言论呢?虽然张湛没有给出明确解答 , 但可想而知这里的趣所指理想 , 圣人该做的便是引导人们的趣之所向 。 (二)礼义从俭
儒学以礼义为重 , 他的缺点在于繁复的礼节 , 刚好魏晋的玄学家们因为崇俭 , 而对礼嗤之以鼻 。 葛洪便提出可以将繁复而无用的礼节进行删减 , 礼义非常重要 , 应把无用的物质方面从俭 , 不能因为这些缺点而蒙蔽住它可以治国安邦的优势 。 (三)仁的体现
葛洪还对仁一字加以了升华 。 孔孟以为 , 舜纣是因为不仁不义从而丢了天下 , 汤武便是由于好好掌握了仁因而民心所望 , 葛洪并不这么认为 , 在他看来汤武本身就与仁无关 , 他的成功和他的明事理 , 果敢决策 , 并非于仁 。
本文插图
这个想法其实一开始并不源于葛洪 , 而是孝景帝 , 缘由是一次在孝景帝面前的争执所引发了这样的言论 。
其实西晋时期魏也是借用汤武的方式 , 东晋明帝也因为当时宣帝采用此方式而耿耿于怀 。 葛洪便是以魏晋的现象来对仁重新思考 , 而他的态度也同样代表了东晋权贵心之所向 , 用礼义制约 , 巩固权威的同时 , 也可以不被繁复礼义禁锢 , 可谓是一举双得的良策 。
关于废立皇帝这样的敏感问题 , 葛洪也有所涉猎 , 他说 , 不管帝王才能好与坏 , 废弃皇帝并非良策 , 更重要的是如何辅佐他 , 治国安邦 。
推荐阅读
- 博闻焦点|《兰亭集序》的背后,是东晋士大夫集团的集体堕落
- 亭安读书|见微知著,小人物郭默之死,所暴露出的东晋初期时弊
- 赵韦群|东晋王朝的灭亡:孙恩卢循起义和寒门刘裕的崛起
- 赵韦群|东晋王朝的灭亡:东晋没有中兴——最有权力的皇帝却是个酒色之徒
- 水儿姑娘|“以诗言志,以诗续缘”,东晋“僧诗”是如何兴盛发展的?
- 历史趣闻|东晋第一位皇帝竟然是被臣子气死的!
- 袁载誉X|红楼梦中,大权贵贾府,被直接抄家,应该是遭这个人设计暗算
- 汉周读书|东晋段子手——顾恺之
- 观今昔|淝水之战拥有90万大军的前秦为什么打不过东晋的8万北府兵,北府兵真的那么强?
- 俇攘东晋十大名将排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