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张仲景的一方,“渴,喘,利,噎,满”用此方有捷效


「肝脏」张仲景的一方,“渴,喘,利,噎,满”用此方有捷效
文章图片
「肝脏」张仲景的一方,“渴,喘,利,噎,满”用此方有捷效
文章图片
「肝脏」张仲景的一方,“渴,喘,利,噎,满”用此方有捷效
小青龙汤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 , 是张仲景的经典名方 , 具有辛温解表 , 解表散寒 , 温肺化饮的功效 。 其方剂组成为麻黄三两(去节) , 桂枝三两 , 芍药三两 , 五味子半升 , 干姜三两(切) , 甘草三两(炙) , 细辛三两 , 半夏半升(洗) 。 上八味 , 以水一斗先煮麻黄 , 减二升 , 去上沫 , 内诸药 , 煮取三升 , 去滓 , 温服一升 。 加减法:若渴 , 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噎者 , 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 , 少腹满 , 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 , 去麻黄加杏仁半升 。
对于小青龙汤的条文在《伤寒论》中有两条 , 在《金匮要略》中有三条 , 《伤寒论》中的两条说:“伤寒表不解 , 心下有水气 , 干呕 , 发热而咳 , 或渴 , 或利 , 或噎 , 或小便不利 , 少腹满 , 或喘者 , 小青龙汤主之” 。 “伤寒 , 心下有水气 , 咳而微喘 , 发热不渴 , 服汤已 , 渴者 , 此寒去欲解也 。 小青龙汤主之” 。 在《金匮要略》中的条文分别为:“ 病溢饮者 , 当发其汗 , 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 “ 咳逆倚息不得卧 , 小青龙汤主之” 。 “妇人吐涎沫 , 医反下之 , 心下即痞 , 当先治其吐涎沫 , 小青龙汤主之” 。
【「肝脏」张仲景的一方,“渴,喘,利,噎,满”用此方有捷效】“伤寒表不解 , 心下有水气” , 系小青龙汤证的基本病机 。 伤寒表不解 , 也就是寒邪袭表 , 表不解 , 即有恶寒 , 发热 , 无汗 , 头痛 , 脉浮紧等 。 心下有水气 , 是胃脘部有水饮邪气停留 。 包括《金匮要略》中的条文 , “病溢饮” , “咳逆倚息不得卧” , “妇人吐涎沫” , 同样 , 也都是停水之证 , 故其病机主要就是水饮内停 , 寒水相结 。 我们就以张仲景的条文 , 简单说一下小青龙汤的主要症状 。 发热为寒闭肌表 , “咳喘”是水邪犯肺 , 也就是所说的水寒相结 , 寒水射肺 , 导致肺失宣降引起的;“干呕”是寒水犯胃 , 胃气上逆引起的;“渴”是因为水饮内停 , 津液不能正常运化代谢 , 导致口中津液不足 , 故口渴 。 “利”就是大便溏泄 , 是水邪浸渍肠道所引起的;“噎”是邪气阻滞胸中气机 , 是患者的自觉症状;“小便不利 , 少腹满” , 是水邪流注膀胱 , 导致膀胱气化不利 , 所引起的;“吐涎沫”也是上焦寒饮停滞的表现 。
除了上面这些主要症状外 , 对于寒饮相结 , 寒水射肺的诊断还有许多辅助症状 , 用以参考 , 如寒水射肺的咳喘 , 常咳出大量的白色泡沫痰 , 落地须臾则化成为水样 。 咳喘夜间较重 , 甚者咳喘倚息不能平卧 。 水气的临床证候 , 观其面色微青或黧黑不华 , 或头额、目周、鼻柱、双颊、颏部有黑斑的患者 , 刘渡舟先生称之为“水环” 。 另外患者常有眼睑以及面部浮肿等症状 。 观患者的舌质淡嫩、舌体胖大有齿痕 , 苔白润 , 或水滑舌;这些外在表现都是我们诊断此证的依据 。 当然 , 这些症状不一定都一起表现 , 但这些足以给医者提供很好的借鉴 。
本证由风寒束表 , 卫阳被遏 , 表寒引动内饮所致 。 治疗以解表散寒 , 温内化饮为主 。 水寒相搏 , 内外相引 , 饮动不居 , 水寒射肺 , 肺失宣降 , 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 , 阻滞气机 , 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 , 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 , 故浮肿身重;舌苦白滑 , 脉浮为外寒里饮的佐证 。 对此外寒内饮 , 寒饮互结之证 , 治疗宜解表与温化寒饮配合 , 表里双解 。 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 , 发汗散寒以解表邪 , 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 , 桂枝化气以行水 。 干姜、细辛为臣 , 温肺化饮 , 兼助麻、桂解表祛邪 。 然而素有痰饮 , 脾肺本虚 , 若纯用辛温发散 , 恐耗伤肺气 , 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养营血;半夏燥湿化痰 , 和胃降逆 , 亦为佐药 。 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 , 既可益气和中 , 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