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贝豆育儿课堂妈妈要抓住“灵魂力”,尝试赋能,宝宝的神神叨叨“意有所指”

“文/贝贝豆(原创文章 , 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宝妈在日常带娃的过程中可能发现过宝宝的“反常行为” , 比如宝宝自己抱着玩具小熊“神神叨叨” , 给玩具熊讲故事 , 和玩具熊聊天 , 甚至还时不时要给玩具熊喂水或分享自己的零食 。
更有甚者 , 如果自己的玩具被弄丢或弄坏 , 宝宝还会大哭不止 , 即使家长买来一个新的娃娃也于事无补 , 这种反应并非是宝宝故意较真 , 其实是泛灵心理在作怪 。
或许很多妈妈第一次接触这个词 , 那么什么是泛灵心理?
这个概念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小孩子的认知中 , 是没有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 , 世界万物都像他一样能说话、能吃饭、能睡觉、能思考……
他们会把身边的玩具、生活用品、小动物在主观上拟人化 , 和他们交流做朋友 。 当然 , 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 , 他们会逐渐区分出动物、植物以及没有生命的玩具 。
贝贝豆育儿课堂妈妈要抓住“灵魂力”,尝试赋能,宝宝的神神叨叨“意有所指”
文章图片
通俗的表现为:会把玩具认作自己的“小伙伴”、或者“弟弟”、“妹妹”;如果妈妈把玩具收拾到柜子中 , 他们会认为玩具怕黑 , 怕孤单;会给自己的娃娃穿衣服 , 假装吃东西;会怕鬼、怕怪兽……
总之 , 泛灵心理是3-6岁的幼儿在生命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 是很普遍的现象 。
这个时期的幼儿会将自身的“五觉”(即视觉 , 嗅觉 , 味觉 , 听觉 , 感觉)赋予身边的事物 , 认为“万物皆有灵” 。
贝贝豆育儿课堂妈妈要抓住“灵魂力”,尝试赋能,宝宝的神神叨叨“意有所指”
文章图片
随着年龄增长 , 孩子会有一个逐步的变化:
3岁的孩子看任何事物都是富有生命的;
4、5岁的孩子认为会动的事物就是有生命的;
6、7岁的孩子依然还有泛灵思维存在 。
之后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技能的储备增多 , 孩子们的泛灵心理也将渐渐消失 。
孩子的泛灵思维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关于泛灵心理的产生原因 , 许多人认为是由于宝宝缺乏父母的陪伴 , 内心孤独 , 没有安全感 , 只能利用主观意识改变客观事物 , 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个玩具上去 。
但是研究表明 , 许多经常有父母陪伴的幼儿 , 也会经历泛灵期 , 而且更为严重 。 可见 , 这两者并无太大关系 。
中国的心理学家认为 , 宝宝把没有生命的个体看成有生命的和有心理活动的认知现象只是暂时的、不稳定的 , 它是由于自身知觉或表层认知对事物的拟人化而产生的泛灵心理 。
宝宝的思维水平决定宝宝对于有生命的事物的正确的、系统的心理认知 。 这是3~6岁宝宝泛灵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 。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宝宝长大一些后 , 泛灵心理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了 。
贝贝豆育儿课堂妈妈要抓住“灵魂力”,尝试赋能,宝宝的神神叨叨“意有所指”
文章图片
既然这种心理的产生无法避免 , 那如何利用好这项能力 , 才是关键
妈妈要尝试抓住宝贝的“灵魂力” , 做好正确的引导 , 从而赋予宝贝更多“神技能”才是宝妈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
1、帮助宝宝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宝宝们由于缺乏更多的阅历和知识 , 无法对身边接触到的事物有一个客观的认知 , 家长们往往也要费心费力地向宝宝们解释他们提出的“十万个为什么” 。
此时 , 家长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泛灵心理” , 对幼儿进行教育 , 会轻松不少 。
?举个例子:当妈妈向宝贝解释为什么会有日出和日落时 , 妈妈可以用充满童真的语气说:太阳公公起床了!太阳公公要休息了!
利用这些充满泛灵色彩的话语形容身边的事物 , 会使宝宝更有兴趣、更容易认识事物 。
利用“泛灵化”的事物对幼儿进行教育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主要是指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