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浪“崇拜”后浪?Duck不必

前浪“崇拜”后浪?Duck不必原创 三联生活周刊文|邢海洋B站的后浪如波浪一样涌来 , 朋友圈刷屏了 , 不由得我不点进去看 , 看得心潮澎湃 。 可看了几次都没看完 。 是啊 , B站真是一盏明灯 , 照亮了我这个老年人的心 , B站里Up主有那么多喷薄而出的想法 , 他们勇于实践 , 善于表达 , 每天勤奋地刷屏、弹幕 , 和其他的平台比起来 , 趣味不恶俗 , 态度谦和礼貌 , 让人看到了“早晨八九点的太阳” , 心里能不被年轻人激荡澎湃么?前浪“崇拜”后浪?Duck不必
可何冰和我一代人啊 , 65后 。 我看过他拍的很多电视剧 , 前些天还看了他和郝蕾主演的《情满四合院》 , 看到大杂院中建国后到改革开放那整整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 被艰难岁月中的那代人 , 实际上只是比自己长半代的人风风火火的生活感动 。 可如今 , 难道轮到了我们这批65后感叹江河日下 , 致敬小年轻了么?当然 , 致敬也没问题 , 可用了那么多平时我们写字的都不舍得用的奢侈词汇 , 大捧特捧 , 好么?前浪“崇拜”后浪?Duck不必
前浪“崇拜”后浪?Duck不必
人过50 , 身体上大不如前 , 的确会心里发虚的 。 可我的前同事李三 , 比我还年长两岁 , 最近又恢复了跑步 , 去年他人生第一次跑了全马 , 4小时12分钟 。 疫情中他停了一段 , 前两天又恢复训练了 , 已经晒出几次十公里跑 。 上次聊天 , 他跟我说50这个年龄组的平均成绩并不比年轻人差 , 我还大吃了一惊 。 不过想想也是 , 年轻人凭着一腔热血上来就跑 , 上了年纪的还去跑都是有备而来的 。 没了元气撑着 , 觉少了容易思前想后 , 有时候躺在床上翻来覆去 , 看着孩子沾枕头就着的确感觉到了知天命的年龄 。 同龄人开始有离去的了 , 这是一个信号 , 提醒你花甲和古来稀都不远了 。 可即使如此 , 你也有20、30多年健康的体魄在等着啊 , 20年还能干多少事情 , 用得着去羡慕还有40、50年的么?前浪“崇拜”后浪?Duck不必
其实 , 一个人的沉沦真的不是年龄决定的 , 是心态 , 是没有了目标感后的百无聊赖 , 这和年龄是没关系的 。 前两天 , 我突然想起扬州八怪之首金农的事儿 , 跟爱人说 , 金农五十始学画 , 终成一代大家 , 我现在开始 , 20年后也没准成了呢 。 我爱人反问 , 那他的画卖了么?我知道她想问的是封妻荫子之类的事儿 , 这点让她失望了 。 金农77岁去世的 , 好友集资安葬 , 千金聚来还复去 , 可以说是一贫如洗 。 可这又如何呢 , 现代社会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都有了保障 , 至少不用担忧揭不开锅 , 如果有创作的快乐贯穿着20多年的时间 , 还用管它是否身后显亲扬名?活着有了目标 , 内心里难道不会像Up主一样激情洋溢 。疫情期间 , 我看到了太多百无聊赖的年轻人 , 也看到中老年们在朋友圈烧饭做菜品茶晒壶 。 当然了 ,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称不上高低贵贱 , 但因为拍视频和学画画 , 我找回了久违了的快乐 , 这是真的 , 也更体会到年龄和精神愉悦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前浪“崇拜”后浪?Duck不必
《我亲爱的朋友们》剧照第一次我体验到这种人生至美是大学毕业后 , 毕业即失业 , 初入社会很多挫折与感悟 , 突然有了写作的冲动 , 于是一发而不可收 , 一边看书学写作技巧 , 一边在脑子里编排着各种人物 , 甚至连给每个人物起名字都能让你在睡梦中笑醒 , 马路上骑车突然听到小店里播放的音乐 , 也会驻足听到曲终 , 每天脑子里翻江倒海 , 偶尔又白茫茫一片一键清零 。 有了这样的经历 , 你就再也不会回到日常的道路上了 。 可写完自传一样的小说后 , 却发现自己也就这么点想象力 , 感知不到也没胆子写没经历过的故事 。 于是只会很痛苦 , 一点点适应着干那些常规的 , 所有人都能干的体力和脑力劳动 。第二次是10年后 , 中年人了 , 偶然的机会和一位画家生活在一起 。 租住在没有家具的小房子里 , 睡觉都是睡地板 , 可每天看着她画画 , 就有了拿起画笔的冲动 , 脑子里也冒出了些想法 , 甚至还在一边指手画脚了 。前浪“崇拜”后浪?Duck不必
我们这些65后 , 上学的时候得到的信条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 上了大学则是“苦清华乐北大不要命的去科大” , 所受到的美育教育还停留在当年青年导师李泽厚的《美的教育》上 。 形与色的认知几乎没有 , 第一次看到绘画的全过程内心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 于是有了放下一切学习绘画的欲望 。 冬天里开车去四川学画 , 可在路上翻车了 , 一座小城里被困了一个月 。 按理说一个精力充沛又有一些阅历的中年人 , 做事情是容易成功的 , 可在学画的过程中 , 我看到了太多的画家出现了心理问题 , 在生活的边缘上挣扎 。 于是我又恢复了平静的生活 , 甚至还庆幸自己没有辞掉工作 。互联网让创作者从边缘走到了中心 , 即使边远如李子柒也因为独特的田园生活万众瞩目 。 我们要感谢这个时代 , 互联网上资源空前丰富 , 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创造的 , 但更应该感谢提供了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创造者 , 他们使这一切成为可能 。 年轻人有了平台 , 他们的梦想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 。 我在网络上听了各式各样的小说 , 仅穿越到明朝的就不下几十部 , 几乎每一位皇帝都被现代人附身了 , 到了末代皇帝崇祯 , 几乎他每一年 , 都有作者试图去扮演一下 , 用自己的智慧去扭转历史的走向 。 这真是一个信息异常丰富 , 创造力爆发的时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