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唐名将李光弼的悲剧人生是怎么造成的( 四 )
对比郭子仪、李光弼二人 , 从战功上说李尚在郭之上 , 但从做人、为臣之道上 , 郭子仪胜李光弼甚多 。郭子仪一生数度起落 , 肃宗能拉着他的手说出 , “国家再造 , 卿力也”的话 , 并不全是夸赞他的武功 。成就郭子仪一生完人的原因 , 除了他战场决断临机杀伐以外 , 还有他能屈能伸的性格 。 当时鱼朝恩权倾朝野之时 , 没少背地里给郭子仪使绊子 , 甚至派人掘郭的祖坟 , 即便如此郭子仪都能与其折节而交 , 这才是他宦海沉浮屹立不倒的原因 。而在这一点上 , 李光弼远远不能望其项背 。 但无论如何 , 一代兴唐名将如此落寞收场都令人扼腕 。 因此 , 宋代诗人徐钧才会以诗怀念:间关百战佐中兴 , 料敌行师妙若神 。可惜罹谗终恨死 , 伤心不见白头亲 。
m安史之乱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安史之乱平叛的过程 , 让武将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唐朝对叛军投诚而来的骄兵悍将 , 极尽笼络讨好之能事 , 准其自带其军、自领其政、自统其民 , 导致河北强藩屡屡作乱 , 直到唐亡 。而对忠于唐室的武将 , 朝廷则或监视掣肘、百般刁难 , 或明升暗降、削夺兵权 , 或贬谪发配、流放赐死 , 除郭子仪深谙进退之道 , 以八十五岁高龄去世外 , 得善终者寥寥 。正如范文澜先生所说:“朝廷对强横不法的武夫 , 按照强横的程度 , 给予大小不等的姑息 , 愈强横 , 得到的待遇也愈优厚 。 对顺从朝命的功臣 , 按照功绩和威望的程度 , 给予轻重不等的猜忌 , 功臣们因此对朝廷有所顾虑 , 不肯轻易脱离兵权和防地 。 ”在这种两面三刀、欺软怕硬的悖谬政策引导下 , 越来越多的武将选择拥兵自保、图谋割据 , 大唐中央政权的权威也在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泥淖中逐渐掉入谷底 。作为平定安史之乱最大功臣之一的李光弼 , 经历过军旅生涯的辉煌 , 却以悲剧方式在落寞中收场 , 这也预示着初唐、盛唐武将建功疆场、绘图凌烟时代的永远结束 。而中央政权对李光弼等武将的忌惮 , 也使文官带兵、以文制武成为两宋以后中原王朝军事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态 。这种制度上的改变 , 虽然避免了武将割据、分裂国家的情况 , 但同时也限制了中原王朝开疆拓土的能力 。从某程度上说 ,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 此后汉族建立的王朝 , 再无汉唐时豪迈奔放的气韵和怀远天下、宾服四夷的胸襟 。短短七年的安史之乱带走了数以千万计的生灵 , 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却一直延续了上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