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唐名将李光弼的悲剧人生是怎么造成的( 三 )
乾元元年(公元759)正月 , 李光弼向鱼朝恩建议 , 唐军分兵逼近魏州 , 各个击破史军 , 但鱼朝恩不听 , 数十万唐军在邺城围坐一团 , 毫无作为 。时至公元759年(乾元二年)二月 , 围城四月的唐军 , 在邺城城下天寒地冻、师老兵疲 , 士气渐渐低落 。 史思明又截断了唐军的粮道 , 唐军面临断粮的危机 。三月初六 , 史思明见唐军军势已怠 , 领五万精兵与唐军在安阳河北(今河南安阳北)与唐军李(光弼)、王、许、鲁等部激战激战 , 双方血战经日不相上下 。郭子仪带兵前来援助 , 就在唐朝援军列阵之时 , 突然狂风大作 , 对面不见人影 。 唐军大旗旗杆被风折断 , 将旗落地 , 唐军大惊 , 自相溃散 。史思明见状鼓动精锐趁势掩杀 , 唐军大溃 , 四散奔逃 。 所幸 , 史思明的军队在风中也混乱不堪 , 他见难再有战果 , 便使军逐次向北撤退 。这时 , 唐军军中无帅的弊病表露无遗 , 乱军中无人统一调度 , 各节度使纷纷带军马逃回本镇 , 溃兵一路烧杀劫掠 , 数十万唐军作如鸟兽散 , 邺城之战也唐军惨败告终 。邺城惨败后 , 鱼朝恩将兵败的责任推至郭子仪头上 , 唐肃宗将郭子仪召回长安 , 夺了他的兵权 , 委任闲差 , 监视了起来 。唐朝猜忌重将的做法 , 给李光弼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 也成了日后事件发端的导火索 。邺城之战后 , 唐肃宗李亨开始收拢兵权 , 扩充禁军 , 并将禁军军权交予李辅国、程元振等宦官之手 , 宦官势力渐渐做大 , 李辅国后官至宰相 , 朝中大事尽由宦官定夺 。 这也是晚唐时期 , 宦官把持朝政 , 甚至能动辄废立皇帝的缘起 。
愧恨而逝邺城之败成了安史之乱的另一个转折点 , 唐军疾风暴雨般收复失地的势头受挫 , 洛阳再度沦陷于叛军之手 。 但叛军内部再生波澜 , 史思明杀安庆绪 , 自称大燕皇帝 , 改年号为顺天 。不过 , 史思明西进关中的愿望再度被阻 。 乾元二年十月 , 史思明在河阳(今河南孟县南)遭受了李光弼及所部仆固怀恩、荔非元礼的迎头痛击 。 双方你来我往激战月余 , 叛军始终不能在河阳得手 , 期间还被李光弼寻了个破绽抄了后路 , 史思明见势不妙退军回洛阳据守 。 此后年余 , 两军在河南血腥绞杀不已 , 战事渐成僵局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 , 肃宗轻信鱼朝恩的鼓动 , 命李光弼冒险进攻洛阳 。李光弼无可奈何 , 留李抱玉守河阳 , 自己与朔方节度副使仆固怀恩会同鱼朝恩进攻洛阳 。 结果 , 仆固怀恩违背李光弼军令 , 在平原布阵与史思明野战 , 被精于骑射的叛军骑兵杀的大败 。李抱玉把河阳也丢了 , 唐军被迫退守闻喜(今山西闻喜) , 所幸叛军内部再度展开连环杀 , 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杀死 , 史朝义继帝位 , 年号显圣 。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十月 , 吐蕃军队突破大震关(陕西陇县西境) , 兵锋直指长安 。刚刚登基不久的唐代宗李豫出逃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 , 吐蕃军队随即占据长安 , 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傀儡皇帝 。身在陕州的代宗急招诸节度使勤王 , 但名将中李光弼和仆固怀恩均漠然视之 , 拖延不去 , 只有被夺了兵权的郭子仪 , 奔走募兵抵抗吐蕃 。公允的说 , 李光弼和仆固怀恩的情况尚有区别 。身在汾州(今山西汾阳市西南 , 隰县附近)的仆固怀恩坐拥数万朔方军 , 是最有条件入关中勤王的 , 但此时仆固怀恩的异志已现 , 紧随安史之乱的仆固怀恩之乱已见端倪 。而李光弼则完全是心魔难除 , 一直被朝廷的猜忌和郭子仪被罢免的阴影笼罩着 。随着 , 郭子仪收复长安 , 击退吐蕃军队后 。 代宗任命李光弼为东都留守 , 李光弼再借故诏书未至推辞 , 率军回到徐州收租赋 。 其后 , 代宗再诏李光弼入朝 , 李光弼害怕宦官鱼朝恩、程元振加害 , 仍不敢去长安见驾 。李光弼治军严整 , 先谋后战 , 多次以少胜多 , 战功足与郭子仪齐名 , 但他在徐州时却多次推诿不肯奉召 , 这让他账下诸将对他的态度渐渐转变 。生性敏感的李光弼察觉到了这种变化 , 但他却无力改变 , 这让他感到非常惭愧、愤懑 , 终致忧郁成疾 。 广德二年(764年)七月十四日(8月15日)在徐州病逝 , 终年五十七岁 。代宗为其辍朝三日 , 遣使吊恤其母 , 追赠太保 , 谥号“武穆” , 使人绘像凌烟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