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唐名将李光弼的悲剧人生是怎么造成的

兴唐名将李光弼的悲剧人生是怎么造成的这是一个六千字的长文 , 我们不但会纵观李光弼的一生 , 分析他在安史之乱中主要战绩 , 还将分析他与郭子仪不同人生结局的原因 , 以及安史之乱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 , 如果单以军工而论 , 李光弼确实胜过郭子仪一筹 , 因为在交锋最惨烈的河南、河北地区 , 每次与叛军正面交手都有李光弼的身影 。可以这么说 , 李光弼的人生就是为了安史之乱准备的 ,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 , 恐怕他也没机会封郡王、赐丹书铁券、绘像凌烟阁、谥“武穆” 。李光弼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 , 契丹族 。 其父李楷洛 , 原为契丹酋长 , 武周时归降 , 累官朔方(治灵州 , 今宁夏吴忠市境内)节度副使 , 暴卒于战场 , 谥“忠烈” , 封蓟国公(一作郡公) 。军人家庭长大的李光弼 , 自幼喜读《汉书》 , 尤擅骑射 。 他为人严肃刚毅 , 治军极严 。 在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账下时 , 深得王忠嗣器重 , 曾当众言道:“他日得我兵者 , 光弼也 。 ”安思顺(安禄山堂兄弟 , 后因安史之乱被哥舒翰所诬 , 蒙冤被杀)接任朔方节度使后 , 也非常器重李光弼 , 想把女儿嫁给他结秦晋之好 , 但性情严谨的李光弼不愿过多牵扯高层倾轧 , 托病辞官而去 。当时青睐李光弼的并不止有安思顺 , 还有安禄山 。时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也很注意扶持羽翼 , 谋士高邈早知李光弼的将才谋略 , 便劝安禄山延请李光弼入幕任左司马 , 但安禄山并未采纳 , 推婚事件发生后不久 , 哥舒翰便推荐朝廷召李光弼入长安为官 。自感错失良机的安禄山长为此忧形于色 , 但也只能安慰自己 , 账下的史思明也足堪大任 。安禄山在这点上并未走眼 , 安史之乱中晚期 , 正是此二人 , 在中原斗得上天入地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 , 安史之乱爆发时 , 李光弼正在长安 , 并不是军职 。 但他毅然奉召奔赴了战争的最前线 , 在他身后留下了一连串浸满鲜血的足迹——常山之战、嘉山之战、河阳之战、太原之战、邺城之战 。兴唐名将李光弼的悲剧人生是怎么造成的
常山之战常山郡位于太行八陉——井陉东口土门关附近 , 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 号称“三省通衢” 。安史之乱爆发后 , 颜杲卿、颜真卿兄弟为了缓解关中的压力 , 毅然在河北、山东举义旗归唐 , 但很快便被史思明叛军扑灭 。身在山西的朔方军想要东进 , 必须首先打通井陉孔道 , 坐控土门关的常山便是第一个重要目标 。唐天宝十五年(756)初 , 李光弼趁史思明北返之机 , 率军五千突破井陉天险 , 出其不意的夺取了常山郡 。拿下常山郡后 , 他首先释放了被史思明关押的百姓 , 并亲自祭奠了颜杲卿的亲族 。当地团练将叛将史思义绑来投降时 , 李光弼亲自为其松绑 , 并开诚布公的向他询问叛军动向 。 这让史思义非常感动 , 他对李光弼说道:“王师远来 , 必已疲惫 , 如与贼野战 , 必不利!将军来前 , 吾已报 , (史)思明必来救 , 不若以逸待劳 。 ”李光弼听后 , 深以为然 , 马上命军士坚壁清野 , 严守城防 。 史思明收到消息后 , 果然带两万骑兵直扑常山 , 一看城池已失便立刻组织攻城 。早有防备的李光弼先以五百弩手、一千弓兵梯次射击 , 大量消耗叛军攻城部队 。 等待敌军受挫后退 , 李光弼亲率长枪兵出城 , 在城下结成战阵 。 如林长枪之下 , 史思明的骑兵优势即无从发挥 , 叛军士气再受打击 , 只得暂时退兵 。但李光弼却不愿意放过稍纵即逝的战机 , 他派游骑远远跟随退去的叛军 , 当叛军在野外埋锅造饭时 , 唐军千余轻骑突然袭击 , 阵斩五千余级 , 叛军大挫 。随后 , 李光弼又配合从山西赶来的郭子仪 , 在九门城痛击史思明叛军 , 平定藁城 , 攻取赵郡(今河北赵县) 。兴唐名将李光弼的悲剧人生是怎么造成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