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凯伴】探访彭家寨:远山尽头的土家桃源,古木沉香的吊脚楼


在浮躁的人生旅程中 , 有这么一个洗涤心灵的小村庄让我记忆深刻 。 可惜 , 时光太过短暂 , 以至一直留有遗憾 。
【一路凯伴】探访彭家寨:远山尽头的土家桃源,古木沉香的吊脚楼
本文插图
从县城宣恩出发 , 一路西行65公里到沙道沟镇 , 再经过10来公里的乡村山路 , 两个钟头不到的功夫 , 依峙观音山而建的彭家寨吊脚楼群落 , 隔着一道清澈的龙潭河出现在眼前 。
【一路凯伴】探访彭家寨:远山尽头的土家桃源,古木沉香的吊脚楼
本文插图
彭家寨:远山尽头的土家桃源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而初见彭家寨的第一眼 , 只能是隔岸远眺 , 幸而得以窥见彭家寨的全貌 。

【一路凯伴】探访彭家寨:远山尽头的土家桃源,古木沉香的吊脚楼
本文插图
从眼前晃晃悠悠的铁索桥延伸而去的图景 , 绿树青山衬着吊脚楼的黛顶陈木 , 错落有致地向上层层叠叠蔓延 。 这幅天然的古寨山居画轴 , 远胜于任何出自人工之手的匠气画作 。
坐落在武陵山北麓的彭家寨 , 位于宣恩县沙道沟镇西南部 。 全寨45户250余人 , 均系土家族 。 彭家寨山清水秀 , 人杰地灵 , 古色古香 , 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 , 闪烁在宣恩县西南边陲 。
关于彭家寨的起源 , 说法不一 。 传说数百年前 , 一对迁徙于江湖的夫妇 , 走南闯北欲寻一处安宁福地作为他们男耕女织、养老送终的地方 。 当他们来到武陵山北麓 , 被一条湍急的大河挡住去路 , 却无意中发现对岸对峙的两山之间 , 茂林修竹中有一处宁静怡人的理想地 。 正当他们不知如何渡河的时候 , 河水中升起一座若隐若现的桥 , 勇敢的夫妇踏桥过河 , 之后便在这里安居繁衍 。
还有一说 , 是在清朝康熙年间 , 彭家寨后人们的祖先彭怀陕带着两个儿子从湘西永顺逃难而来 , 看到这里山清水秀 , 喜欢极了 , 于是就此定居下来 。
这些口口相传的传说 , 大多已不可考 , 倒是建筑学界为彭家寨的来由 , 找到了一种更合理的解释 。 彭家寨前的龙潭河是酉水的分支 , 起源于恩宣的酉水流经的鄂、渝、湘、黔四省 , 是土家族分布最为集中的地段 , 酉水是土家文化的母亲河 , 而酉水流域也是土家吊脚楼分布最为密集的地段 。 据考证 , 现在彭家寨的土家人 , 就是从湖南怀化顺酉水迁徙至此的 。
今天沿龙潭河两岸 , 分布着十多个土家寨 , 与清朝末年和及抗战时期的两次“川盐济楚”的关系密不可分 。 在这百余年间 , 这里成为重要的运盐通道 , 盐从四川运来 , 再顺着酉水运往湖南、贵州 。 数次因盐而起的移民潮 , 使龙潭河流域的人口不断壮大 , 人们在清朝末年间伐木建房 , 同姓成寨 , 彭家寨便都是姓彭的人家了 。
彭家寨:古木沉香的吊脚楼
彭家寨是武陵山区土家聚落的典型选址 , 以其完美而集中的吊脚楼群而享誉中外 。 吊脚楼这一古老的建筑形式 , 旧称“干栏”、“阁栏”、“廊栏……” , 自古流行于百越族群地域 。
武陵山区山多田少 , 民居择地 , 为了适应山坡地形 , 吊脚楼形式成为首选 。 彭氏家族迁徒至此 , 看中此地 , 然尽是坡地 , 建房不得不以吊脚之高低来适应地形之变化 , 时光推移 , 经几代人的创造建设 , 终形成今日集土家吊脚楼形体美、空间美、层次美、轮廓之美的吊脚楼群 。
中国古建筑专家 ,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良臬先生 , 在考察恩施州古建筑后撰文:“要挑选湖北省吊脚楼群的‘头号种子选手’ , 准定该宣恩彭家寨出马” 。 并以歌咏赞叹:“未了武陵今世缘 , 贫年策杖觅桃源 , 人间幸有彭家寨 , 楼阁峥嵘住地仙” 。
彭家寨的木匠彭武才介绍到 , 在建造吊脚楼的过程中 , 加工大梁及柱料时 , 一定要在梁上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子等吉祥图案 。 堂屋主梁的正中间 , 要钉上一块里面包着铜钱或者纸币的红布 , 祈求神灵保佑家人平安、六畜兴旺 。 然后是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拼接起来 , 这个步骤叫做“排扇” 。


推荐阅读